李士群,男,汉族,天津人,1945年12月出生,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退休前曾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1949年,伴随着平津战役的隆隆炮声,我的家乡天津市解放了。不满4岁的我,牵着姐姐的手,拥到街上,惊喜地看到兴奋的人们手擎彩旗,敲锣打鼓,扭起秧歌,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不知不觉中,党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从那时起,党的光辉指引着我的一生。
少年时代,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1956年“六一”儿童节,我戴上了红领巾。老师教我们唱少年先锋队队歌,那歌词、那旋律,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油然产生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冲动。1957年我上三年级时,参加了全国扫盲运动。当时由于校舍紧张,小学生上课实行“二部制”,半天上课、半天组成小组轮流在同学家学习。12岁的我被选作“小教员”,每周用一个半天去教一位大嫂识字。经过一年的努力,大嫂达到了规定的识字数量。我完成了任务,也得到了锻炼,并被学校评为“扫除文盲先进分子”。这是我为新中国做的第一件好事,心中充满了自豪。此外,我还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的植树造林、清理河堤、为学校办好事等公益劳动,六年级时被评为天津市级三好学生,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孩子”奖状。
青年时代,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思考着:雷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战士,为什么会引起毛主席的高度关注并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活着就是为了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无论身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始终怀着一腔赤诚,毫无保留地响应时代的召唤。这构成了“雷锋精神”最核心的部分。雷锋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最根本的是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解决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努力践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作为六十年代的热血青年,我们以雷锋为榜样,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1965年,我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就读。入学之初,全校65级同学就参加了“京密引水工程”颐和园段的开挖劳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汗流浃背,挖土的、推车的、平整的、夯实的,工地上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期一周的劳动成为我们上大学的第一课,我和同学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更为融入首都的建设感到自豪。
按照教学计划,我们经济系65级全体同学于1966年5月乘火车用五天时间到云南禄丰参加修建成昆线的劳动实践,同铁道兵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住帐篷,吃粗茶淡饭,用钢钎打炮眼。我们的手磨出了血泡,既锻炼了筋骨,更磨炼了意志。
勇于担当,做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1970年7月,我参加了与铁路工人、民工一起修建焦(作)-枝(城)线的社会实践。奋力会战八个月通车后,我被分配留校工作,决心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体魄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留校工作后,我做了2年组织部干事、7年团委干事、5年校办党办秘书。这其中有工作顺利的欢乐,有得到肯定的喜悦,也有不受重用的苦闷。有一位老领导在我遇到苦恼时,送我“厚积薄发”四个字,于是我把这种经历作为磨砺意志、积蓄本领的机会。1984年是共和国成立35周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第六年,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集会游行。当时,我被调到经济管理系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我与同学们一起冒着炎炎烈日整整练了一个暑假的队列,出色完成了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的游行任务。
1994年我校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评审的高校,1995年成为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我作为校班子成员分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推进文化素质课程进课堂、健全和加强学生艺术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1997年5月,我们邀请由北京京剧院院长率领的“风雨同仁堂”剧组来校做了第100场精彩演出。以赵葆秀为代表的主要演员的精湛演技、剧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都深深打动了师生,演出后举行的演员、专家与师生的座谈会反响热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做了相关报道。2000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示范校”。
老有所为,致力于关心下一代
2004年,我退出了学校领导岗位,但我还是积极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受邀参加了校史研究工作,主持编辑出版了《拼搏与奋进——北京交通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回顾与思考》《北京交通大学重大历史事件记述》等校史资料。我还担任了学校关工委主任,带领关工委一班人,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多方式开展关心教育培养下一代工作。我校关工委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我还牵头主持了“关工委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对来自18个省、54所高校、52所中学的1万余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调研报告肯定了青少年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向上的主流态势,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五项积极建议。该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关工委、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回顾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从小夯实红色根基对一生的政治取向至关重要,美好的理想要靠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党的光辉像灯塔一样照亮我人生的路,使我目标明确,笃实前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