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与凤凰公益联合主办的2017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女童保护”发布了《“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据“女童保护”统计,2016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例1.21起,同比增长近三成;农村地区曝光案件首次高于城镇;熟人作案近七成,超六成性侵者为多次性侵;我国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形势仍旧严峻。
2016年曝光案件同比增长近三成
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同比增长近三成。2016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的778人中,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719人,占92.42%;男童遭遇性侵人数为59人,占比7.58%。在性侵者性别中,施害人绝大多数为男性。
“整个社会性教育都缺失的。看到这些数据,我觉得要有一个共识,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对儿童的性侵现象很严重。应该重点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来构成保护儿童的防护网,各方力量应该合力,包括教育部门,推动在基础教育课程里加进儿童防性侵的相关知识,把儿童性教育、法律、安全教育等等都纳入进来。同时,还应该加强立法和社会救助、社会矫正领域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每年都为女童保护代言,他曾以人大代表身份,建议“废除剽宿幼女罪”,并于2015年已经废除。李一飞认为,保护儿童免于受到性侵,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从法律层面,法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二是从教育层面,我们的教育还需要更多地普及常识;三是加强道德和文化建设。“我每年作为‘女童保护’代言人,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递交相关建议,呼吁健全制度和法制,也得到了教育部、法工委、团中央的回应,表示在逐步加强儿童保护方面的相关措施。”李一飞说。
7-14岁受害者居多,农村地区曝光案件首次高于城镇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6年被公开报道的案件中涉及的778名受害者中,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其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占比16.07%;7(含)~12岁(含7岁)的有143人,占比18.38%;12(含)~14岁的有449人,占比57.71%;另有61人未提及具体年龄。
“女童保护”指出,被性侵儿童以12~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一方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儿童安全教育缺失较为严重。
同时,在公开报道的案件中,受害者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儿童的有329起,占比75.98%;受害者为城市(含县城)的为100起,占比23.09%。2013—2016年中,这是农村地区公开报道的案件首次高于城市地区。农村儿童受性侵案件在2016年较以往受到了更多关注。
“在儿童保护领域,性侵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发生这种状况,目前我们制度缺失,农村地区制度更加缺失,问题会更严重。不知道被性侵的农村地区的孩子,跟留守有多大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教师蓝春桃表示,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我有强烈的愿望,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光往农村投,希望留守儿童随父母去打工的城市读书,国家能在那个地方建更多爱心希望学校,父母可以带着子女同城上学,减少儿童性侵发生的环境。”
超六成作案者为多次性侵,易于接触儿童的从业者作案占比高
“我们问家长,外出的时候是不是把孩子托付给异性熟人照看?60.42%人绝对不会,47.38%人有时会,我们这些年统计熟人作案非常多,并不是不能完全托付,是不是充分了解对方非常重要。”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凤凰网公益频道主编孙雪梅说。
报告显示,在2016年公开报道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犯罪有300起(公开报道未提及双方关系的未统计在内),占总案件的69.28%;陌生人犯罪为127起,占比29.33%。其中,有明确表述的熟人关系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27.33%、邻里24.33%、亲戚(含父母朋友)12%、家庭成员10%。
“女童保护”统计发现,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一人对多名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为61起,占14.09%;有269起性侵案件的作案者是多次实施性侵,占比高达62.12%。这一方面说明了性侵儿童案件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类案件作案人多次实施性侵害的情况严重。性侵犯罪极为隐蔽,且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作案者不会自动终止。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汤素兰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我支持公开性侵孩子犯罪人员的前科信息,并且制定法律法规,让其不能从事易于接触孩子的行业。我愿意联名提交相关提案,社会也应该形成共识。”
近七成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系统防性侵教育
“女童保护”对全国31个省份的9151位家长调查问卷显示,68.63%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系统的防性侵教育,31.37%的家长表示有过。41.37%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没有提及过防性侵方面的知识,39.39%的家长提过3次(含)以上,19.23%的家长提过3次以下。
假如孩子遭遇性侵害,50.61%的家长不能确定是否可以从孩子言行中识别,16.85%的家长不能识别。29.12%的家长认为性侵害的危险只可能发生在女童身上、男童没有危险,13.20%的家长对此不确定。21.44%的家长认为性侵害离孩子很遥远,30.32%的家长不确定儿童性侵害是否会发生在身边。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表示,应该要建立一整套完成的国家儿童保护体系。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同时对家庭监护能力予以指导、监督。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把性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这是当务之急。
儿童性侵案件后续治理需要专业化
“我们呼吁做好儿童防性侵教育,一定所有监护人参与,不是光妈妈的事。所以今天发布这个报告,希望一方面社会关注度更高,一方面希望家庭、家长参与度更高。”孙雪梅说。
对未成年人性侵害受害者保护当中,源众性别发展中心主任李莹律师认为存在四大障碍,“第一是法律的不健全,第二是对未成年人性侵害后续处理这方面专业力量很少,第三是孩子和家长自身的障碍,第四是社会环境偏见。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打破这些障碍。”
“从孩子需求角度来讲,他们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多专业的救助,我们说用法律的救济、医疗的救助、教育的帮助以及庇护安置等一系列服务,应该多专业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雪梅说,“现在国家监护机构建设还不完善,完善过程当中还要意识到应该加强对儿童保护救助和福利机构的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潘度文表示,公检法要有专门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并且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办案人。希望有条件的部门,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心理老师在场,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对孩子、家长进行心理救助。
全国妇联权益部副部长张彦红表示,全国县一级妇联都开通12388妇女儿童维权热线,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诉涉及儿童权益。除了热线,从省级到市、到县、乡、村各级妇联都有受理的渠道,如果妇女儿童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可以就近找妇联组织寻求帮助和服务。(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