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见习记者陈秋圆 发自北京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教学中,存在着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的现象。落实“双减”政策并加强手机管理等措施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吗?在今天(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等“五项管理”工作成效的有关情况。
普遍做到不再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吕玉刚指出,关于手机管理,教育部强调要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损害视力健康,影响专心学习,导致沉迷网络和游戏等问题。特别强调要加强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强调落实要到班,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明确保管的场所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目前,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吕玉刚介绍,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过去是有这种现象的,这个学期通过加强作业管理和手机管理,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吕玉刚说。
此外,在手机管理当中,学生的网络游戏管理问题也非常重要。对此,吕玉刚表示,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中央五个部门专门出台了文件,对向中小学生提供网络游戏的时间也做了强制性的规定。现在规定只有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晚上8点到9点,有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玩网络游戏,其他时间不提供网络游戏。“这对加强手机管理也是非常有利的。”吕玉刚说。
短视频还未纳入管理,家长要关注劝导学生切勿沉迷短视频
“中央有关部门在防止孩子网络沉迷,特别是沉迷游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为做好学生防止网络沉迷工作创造了很好的制度环境,也为家长做好这个工作提供了支持。”吕玉刚指出,做好手机管理,家长的配合也很重要。
家长一是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劝导学生不带手机进入校园或者进校后手机交由学校统一管理。其次,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在家使用手机的管理监督,对使用的频次、时长要有所约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防止网络沉迷方面,吕玉刚表示,需要家长利用好政策条件,进一步做好孩子防止网络沉迷的工作。如果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过度消费等苗头倾向,要及时加以劝导。
“现在有个情况,游戏已经规定的比较严格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些短视频,学生也喜欢看,往往也看起来没完没了。”吕玉刚指出,因为短视频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所以也需要家长及时关注劝导学生防止在这些方面沉迷网络。对孩子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也要加强和学校的沟通,与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及时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