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2022-07-19来源:中国网

数说十年·高校科技创新 | 十年增幅近十倍 高校科技创新专利转化金额达88.9亿元

  中国网7月19日讯(记者 刘佳)今天,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过去十年,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科技创新指数阔步提升,其中,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

  60%以上 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高校牵头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有效支撑了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今天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过去十年,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46.4% 高校专利授权量十年增幅显著

  十年来, 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此外,在师资方面,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72% 高校成为技术发明奖“大户”

  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万余科研人员 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快速响应,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目前已联合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产品百余款。

  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了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团队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在缩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疗效;高校在5条新冠病毒疫苗技术路线上开展攻关,其中四川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牵头的两款新冠疫苗已在国外完成三期临床研究。

  10亿亩 高校新育种累计推广面积扩大

  高校牵头承担了40%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攻克种业技术难关。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培育的新品种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超过200万人次,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