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会上表示,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雷朝滋介绍,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据介绍,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此外,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