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1〕第20期
虹口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不断上升。截至2010年底,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计6379人。区委、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各项权益,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和举措,有效满足了区域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2003年起,虹口区针对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由区委、区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及各街道,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研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现状及未来趋势。2005年,还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纳入《虹口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推进任务,每年进行专题研究和考评。并在切实免除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书本费、学杂费等的基础上,虹口区在校舍改建、设施改造、经费投入等方面都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2005年,虹口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入学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招生规划中。每年规划招生人数时,在原有对本区户籍学生进行摸底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对本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摸底。在制定招生方案和拟定招班额数时,预留一部分公办学校的学生额,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外,每年招生报名时,虹口区设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集中报名点,统一登记、统一汇总、统一分配,为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报名入学提供方便。同时,虹口区为每个报名点配备刷卡机,方便核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基本信息,规范学籍管理。此外,虹口区积极挖掘资源、统筹协调,尽可能安排不符合政策条件但确有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就近入学。至2008年,虹口区已实现区域内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吸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好学”。2007年,虹口区积极动员各学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实践研究。三年来,虹口区柳营路小学作为子课题实践学校,以《适应性教育的实践研究》创设了“适应性教学法”、凉城四小以《课程建设研究》开发了多种校本课程、张桥路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融合研究》建立了“分层目标”体系等。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虹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集中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观念得到显著提高。2009年起,虹口区着力推进“促进小学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项目和“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虹口区区域推进初中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区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对集中学校结合项目要求,根据学校现状、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分层递进教学新实践研究》项目、江湾初级中学《教学细节促有效教学》项目、四平中学《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分析》项目等。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英语学习方面的困难,虹口区开展了英语校际教研共同体建设项目,着力探索有效教学方法。通过各类项目的推进,虹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逐步形成了适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送关爱”。一是立足公平理念,加强分类指导。虹口区强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同等资源和同等关爱的理念,评价学校时始终坚持以全部在读学生作为考评口径,而不以户籍为限,确保他们与本市户籍学生享受一致的条件和要求。根据现有就学政策,虹口区在初中高年级阶段,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分类指导:对希望继续在本市读书或工作的学生,积极组织其参观区域内的优质中职校,做好引导和准备工作;对要求回原籍就读的学生,切实做好学习和学籍的双重衔接工作。二是创设“三位一体”教育环境。虹口区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家庭环境、文化冲突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门疏导、“温馨鼓励”法、各类适应性和融合性活动等,给予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充分融入学校“大家庭”。同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利用区内家庭教育指导基地的优质资源,组织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专题培训,定期召开家校联系会,形成家长、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良好局面。并充分发挥各教育小区作用,积极开展系列教育和互动活动,结合各个项目的开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享受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和关爱的权益。三是打开学生融入上海的空间。虹口区着力为上海师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其家庭搭建相互了解、学习的桥梁,积极开展专题家访、上门补习、师生结对、学生互助、爱心帮扶、温馨教室等系列活动,促进上海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彰显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