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1-11-01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1〕第152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原隶属于东风公司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依托大工程背景,坚持厂校合作、产学结合,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明确提出依托汽车产业链大工程背景,践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教学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两个结合,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学时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组和更新,构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三个实践能力模块。学校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既保证广大学生受益,又使学生们可依个人能力选做部分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载体,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前,学校已形成由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校级实验公共平台、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格局。全校已建成19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其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学校为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与美国参数化技术公司(PTC)、ANSYS公司、飞思卡尔等企业建立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8个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仿真的企业平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提前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二、三、一”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指在校内建设好面向全校的工程认知和工程实训两个平台;“三”是指在校外建设的三个层次的实习基地,即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工程认识实习基地、面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面向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实习基地;“一”是指毕业设计平台。通过“二、三、一”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校外实习的新途径、新模式,满足了“培养综合素质高、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要求,强化了“培养、聘任、引进”三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形成了学校和实习单位固定协作关系的新机制。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从工程实际和生产一线中遴选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设计有80%以上来自生产一线、特别是工程一线和教师科研课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升。

  ――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先后出台《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大学生创新竞赛基金,重点支持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项目。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创新活动基地、研究中心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仪器和设备,并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201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学分”,将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项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近三年,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了一批优秀创新活动成果,其中仅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就择优资助了66个创新实验项目,受益学生210人。

  ――坚持以赛促学,学生学科创新竞赛成果丰硕。学校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创新竞赛活动。仅2010年,学校学科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11项,获奖学生510人,直接参与学生达1000余人,占在校人数12%。逐渐形成了“自主竞赛”的竞赛文化。2011年6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FSAE车队的“东风安胜”号样车在校园举行隆重发布会,这一成果标志着学校以“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汽车设计(造型)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无动力(无碳)车大赛、智能汽车大赛、节能汽车大赛、FSAE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营销策划挑战赛”等竞赛为代表的“汽车”特色系列竞赛的形成,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