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在融合教育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学生的6.8倍。北京市在推进融合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认识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强化顶层设计
作为建设中的世界城市,北京市一直重视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到普通学校就读,致力于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并将之确立为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为工作推进提供强力保障。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并于2002年率先开始资源教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落实政府责任,研制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标准
在市政府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社保、卫生、机构编制、规划、住房城乡建设、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定期研究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议题主要包括: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要推进融合教育,支持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提高残疾学生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水平等等。
三、建设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引领区域内特殊教育发展
市区(县)两级依托原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建立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中心职责在原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基础上,拓展到更多是加强对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健全以特殊支持教育中心为核心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合教育,北京市推行“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和户口所在地就近普通学校两个学籍,每名特教学生每月至少半天到普通学校参加活动。“双学籍”制度保证了特教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康复情况,通过教师专业指导,在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
四、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随班就读
2013年1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京教基二〔2013〕1号),对完善随班就读对象的确认、入学等管理机制、资源中心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政府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
2013年3月,北京市政府启动实施“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通过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引领工程、随班就读主体工程、送教上门辅助工程、学前特殊教育服务工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特殊教育社会支持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支持区县100所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建立60个特殊儿童随园就读康复资源中心,全面建设符合首都地位的完备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
五、实施送教上门辅助工程,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北京市教委协调市残联、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多个部门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调动特教学校教师、普通中小学教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具有送教上门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并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为有无障碍改造需要的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少年家庭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制定送教上门指导手册,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特点制定个性化送教上门工作方案,通过北京数字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需要的课程教育资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