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战略行动

2023-07-04 来源:教育部收藏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引领、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个方面提出14项举措,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学校人才培养核心地带的持续攻坚行动

  课程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发挥统领作用。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抓课程教学就是抓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育人质量,它事关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党中央、国务院对课程教学改革高度重视,于世纪之交,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针对应试教育倾向无法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突出问题,做出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决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基础教育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型。为把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20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阶段到普通高中,从部分地区、学校先行试点到全面推广,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与扩大事业规模相比较,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加重要,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成为贯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最为重要的主题。此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是本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教育部层面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与重要领域所做出的重要部署和攻坚计划,不是推翻已有实践基础的另起炉灶。

  二、核心素养导向育人蓝图的转化实施行动

  当下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正进入以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为代表的智能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对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习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意志品质等社会情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育部超前谋划未来教育,委托有关专业组织,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党对人的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具体化、细化,研究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并将核心素养培育具体化细化为各课程应着力培育的核心素养,先后组织修订颁布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20个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国家层面新的育人蓝图已经绘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导向的时代。此时出台的《行动方案》,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蓝图转化落地。具体包括:一是推动各地以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研制、实施、修订完善为主要抓手,明确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课程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循证决策,持续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结合实际情况,在教研、培训、教学装备、数字赋能等方面出台相关举措,为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必要支撑和保障。二是推动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分析资源条件,以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和修订完善为主要抓手,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增强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与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推动广大教师及有关专业组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价等,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育人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不能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看待,试图通过解题训练、灌输等方式达到“堂堂清”的目的,而要求将书本知识还原到生活、生产的现场,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中感悟学科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促进知识向素养的转化。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使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让学生在真实性情境中选择做什么,学会怎么做,知道做成什么样,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上述育人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中最富有意义,同时也最具有挑战性、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核心任务。

  三、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创新构建行动

  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制约几乎无处不在,诸如过度管控导致学校难以成为真正的改革主体,拥有必要的灵活自主空间;部门分割导致政府等社会机构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本身形不成合力;受“GDP主义政绩观”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用考分、升学率评价一个地区、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现象;一些地区和学校为大班额、教师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所困扰,难以自拔,逐渐失去全面育人的理智和改革的热情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便是建构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行动方案》以“形成配套性的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为主要目标,注重构建深化改革的长效机制。这些机制如“国家、省级两极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形成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反馈改进机制;“优课”“科学公开课”展示交流机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促进先进教学改革经验的孕育创生、交流分享;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扭转教研活动脱离实际教学需求的倾向;“探索建立学校正高级教师到教研机构轮换交流任职机制”,切实提升教研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等等。《行动方案》要求在持续推进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配套性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改革活力,确保改革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正是从这意义上讲,我们说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战略性举措。

  改到深处是体制机制。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只是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而要求跳出课程看课程,跳出教学看教学,能够用明天的视角思考今天的课程,在全局的视野中谋划局部的教学,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与人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与整个教育治理联系起来,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认真研究并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学校均衡发展与特色建设、上级统一规范与学校自主灵活的关系,在强化依法治理、增强底线思维的同时,为学校特色建设、为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留有空间和余地,激发基层改革活力,让先进教育思想理念、鲜活教学经验做法从学校土壤中不断生长出来,这才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真正到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柳夕浪)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