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贫县,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与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一度面临农村教师年龄老化、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农村教育质量低的状况。
近年来,泸溪以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为抓手,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破解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促进了城乡教师均衡,教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待遇杠杆激励教师村小任教
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现代投资希望小学是一所村小,徐小莉是这所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2005年,她从城里学校调到这所小学所在地的长坪九年制学校工作。那时,学校条件不好,离家也比较远,她心里不大情愿。但2010年,她却跟10多名教师竞争着调到比长坪九年制学校更偏远的马王溪村小来。
徐小莉的选择与泸溪县激励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政策有关。原来,泸溪县白沙镇、浦市镇等城镇条件较好,农村优秀教师往这些城镇挤,导致城里教师超编。而在泸溪的大山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在调研了全县教育现状后指出:“城乡师资差距过大的现状必须改变。要真正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必须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用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泸溪县制定了推进城乡师资均衡的重头措施,激励教师去农村从教,大力促进师资均衡。从2009年起,泸溪县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县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资金1300多万元,发放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1200元,农村中心完小、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400元;同时,绩效工资也向农村教师倾斜,设立了农教补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中心完小每人每月100元。
泸溪县教育局局长徐朝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岗位津贴一项,村小教师一年收入就要比城里教师多出1.44万元,不少村小教师年收入可达5万元。
此外,泸溪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30万元政府奖励基金、20万元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津贴,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80%的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2011年,县政府拿出120万元重奖131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达102人,个人获得最高奖励达5万元。
不仅如此,泸溪县还实行教师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教师职称晋升的比率和机会超过了城区学校。泸溪县规定,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参评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优秀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这条规定打消了城区教师不愿去农村任教的最后一点疑虑。
让乡村教师教有所居安心扎根
近日,记者来到泸溪县兴隆场乡中心小学采访。让记者感兴趣的不仅是大山深处有如此漂亮的校园,还有建在学校里的一栋廉租房。
有28年教龄的老教师邓祖瑞就住在这栋廉租房里。两室一厅,50平方米,尽管不是很大,但却装饰一新,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据邓祖瑞介绍,他是2009年住进这套廉租房的。“我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城里买上一套可得好几十万元呢。现在有房子、有票子,日子过得很幸福。”
这栋廉租房投资200万元,一共60套,兴隆场中心小学有56名教师,符合条件的几乎每人一套,包括刚刚参加工作的3名大学生,每套一年只要480元的租金。
廉租房建在学校,是泸溪县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一种创新。徐朝洪介绍说,教师住房一直是个难题,许多农村教师家离学校远,上下班十分不便。由教育出地,财政出钱,把廉租房建在学校,既方便了农村教师,也解决了廉租房用地问题。
为让教师安心扎根农村,近年来,泸溪县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公转房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和校安工程“三项工程”,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农村一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从2010年起,泸溪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周转房列入全县的民生工程之一,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到2013年在全县农村学校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1500套,投入67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596套,入住教师725人。泸溪县还通过校安工程,维修、新建教师宿舍等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000万元。
关于教师教有所居,泸溪县广为流传一个故事。时任县委书记的刘世进在浦市镇几所村小调研时,发现教师们住在窄小破烂的住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拍板:“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随后,泸溪县开始了大规模教师住房工程建设,而为教师建住房,也成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主抓工程之一。
通过几年努力,泸溪县农村教师离教有所居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徐朝洪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计划3年内实现乡村每名教师住有所居。届时,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把家安在农村,把根扎在农村,泸溪农村教育将实现一个大的跨越。”
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课堂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课堂是共同质疑、生疑释疑的地方……”这是泸溪四中课改理念的一段话。
记者在泸溪四中采访,恰值州、县两级学校学科带头人来参观交流。校长王维红说,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许市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结合实际开展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素质。
泸溪四中的新课改,是泸溪县农村教育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教师沉下去了,扎根下去了,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一个山区县、国贫县实现“教育强县”的梦想,泸溪县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其中最大的一个坎就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泸溪的方法是让部分老教师“退下去”,把新教师“补进来”。
泸溪县部分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观念和知识陈旧,制约了教育健康发展,补充新教师成为当务之急。但许多老教师并没有到退休年龄。对此,泸溪县在全县实行了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退养管理办法。
同时,泸溪对退养教师所在学校及时补充了新教师。作为新补充的教师,不到20岁的杨园便是其中一个。去年6月,她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兴隆场中心小学。作为湖南省首批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毕业生,与杨园一同来校的,还有她的两名同学。他们一到学校,便分别承担了学校一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
像杨园这样的新教师,2009年以来,泸溪县共有443人,其中录用特岗教师125人,引进优秀人才38人,公开招录196人,定向培养84人,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事实证明,“新政”收到了良好效果。兴隆场乡中心小学负责人说:“这些年轻人的到来,缓解了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也缓解了一些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给学校带来了活力,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希望。”
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还得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资源引入农村。泸溪在全县实行“捆绑式”支教制度,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资源引入农村,每所城镇学校对口支教农村学校时,所支教学校的工作目标、领导责任、工作职责、考核奖罚都纳入城镇学校的考核。这样一来,就提升了城镇学校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已有412名城镇教师到对口农村学校扶贫支教,其中有25名省州级骨干教师、名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今天的泸溪县,通过均衡配置城乡教师、倾注真情关爱教师、精心管理教师队伍,达到了城乡师资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骨干教师配置方面的基本均衡,从而诞生了“泸溪模式”。“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泸溪创建成湖南教育强县。”徐朝洪决心很大,信心很足。
■本报记者 李伦娥 王亮 通讯员 阳锡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