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校产系列报道·经验篇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徐世兵 通讯员 马祥
绿油油的油麦菜、绿中带红的红菜薹、长势正旺的大白菜……这些原本在大棚里种植的蔬菜,现如今,都可以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保福小学的“劳动实践蔬菜副食基地”里看到。“这是我们盘活农村闲置校产的新举措。”该乡教育干事陈阳林说,这里曾是学校的一片闲置地,现在不仅变成了学校的5亩学农基地,也成了改善学生营养的“菜篮子”。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置和安排农村闲置校产,成了大家共同的困惑。“我们要让闲置校产首先姓‘教’。”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说,我们要确保农村闲置校产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防止国有教育资产流失。
学农基地变成“菜篮子”
保福小学是江夏区的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在校生167人。该校校长徐正忠告诉记者,保福小学以前是当地的保福中学,后来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当地教育部门进行调整后,改设为小学。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的土地取得方式不一,投资渠道多样,其中大部分是村集体所有,学校情况较为复杂,产权不明晰。保福小学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该区教育局一位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的“劳动实践蔬菜副食基地”以前是一块荒地,无人看管,于是,该校经过修缮整理后变为学校的学农基地,其中还有一口池塘。后来,当地村民们认为这属于集体财产,向学校讨要。
其实,遭遇这样尴尬经历的,不仅是原保福中学。由于学龄儿童的减少,不少学校的闲置校产,有的已被镇、村干部低价处理,一卖了之;有的任凭风吹雨淋,无人问津,残破不堪;有的则被附近村民租用、占用、蚕食,操场变成了养鸡场,教室变成了养猪场。
为了明晰产权,2006年,武汉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资产处置意见,特别把校园内外长期规划学校管理并已形成自然权属的学农基地、山林、水池、花草树木等资产,也划归为教育资产。
“这样就明晰了产权,避免了教育资产流失,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该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汪继芳说。
江夏区结合市政府指导意见和区情,由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处置该区农村中小学闲置教育资产管理意见和办法,对区内闲置中小学教育资产处置原则、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几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发展的闲置校产处置问题有了明确依据。
江夏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国土资源、房产、国资、发展改革委和各乡镇街一把手为成员的闲置教育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使闲置校产处置的力度得以加大。保福小学的这5亩蔬菜基地,就是在区教育局、山坡乡政府的大力协调之下,划归学校作为学生学农基地的。
江夏区在积极向区乡两级政府争取闲置校园、校舍所有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土地和校舍资源,开辟寄宿制学校蔬菜和劳动实践基地。据最新统计,全区共有12所寄宿制学校利用闲置校园或争取原教育用地150亩,建成蔬菜基地,既保证了空闲校园资产保值,不流失,又解决了基地建设用地需求,降低了基地建设成本;同时,既保证了学生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闲置校舍改建为幼儿园
2009年,江夏区人大提出了一个“1号议案”,内容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公平。
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办理全区中小学土地权属证书。截至目前,江夏区77所中小学全部办理了土地证,使得有争议的闲置校产有了合法身份。
近年来,江夏区教育部门结合中小学生源逐年减少、保育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到位的现状,对全区教学点进行合理调整,同时也制造了“蛋糕”——闲置校舍。如何划分这块“蛋糕”,国家有着原则性的规定,而在现实中,划分的难度远比制造的难度大得多。
武汉市江夏区巧用“加减法”,针对目前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充分发挥闲置校舍的作用,划分好这块“蛋糕”,破解难题。
今年,江夏区共投入3620万元,新建4所、改扩建6所公办幼儿园,并将此列为区政府第4件实事。据统计,6所改扩建幼儿园面积为7600平方米,共提供学位1250个,除区直机关幼儿园原有400个学位外,新增学位850个,有效缓解了学前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入园难”。
塑胶室外活动场,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有独立的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游戏室,另外还有餐厅、休息室等;园内到处描绘着米老鼠、机器猫、唐老鸭、白雪公主……走进该区贺站幼儿园,如同进入一个童话世界。
“由于改建的幼儿园姓‘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他们还是比较支持的。”陈阳林告诉记者,为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入园需求,该区教育部门进行了布局调整,将以前的贺站小学改为现在的贺站幼儿园,小学则和其他学校合并。
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充分利用、盘活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同时,严格控制幼儿园建设面积、标准,节约建设经费。
危房改建为教师周转房
一方面,很多年轻教师无房住,只得在外租房或早出晚归,成为“走教族”;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诸多闲置校产。在江夏区,这个矛盾成为江夏区教育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该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住房难题给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使他们难以安心于农村教育事业,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也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挑战。于是,他们在闲置校产上巧做“文章”。
两室一厅,独立的厨卫,还有明亮的阳台……这是今年江夏区山坡乡新建的教师周转房——光星教师小区。
该区教育局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光星教师小区以前是当地一所乡村小学所在地,但由于年代久远,校舍成为危房。“学校撤并到乡中心小学后,学校所在的光星村一度想将学校收回村级所有。”
为了保证教育资产不流失,确保农村闲置校产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乡中心小学派出两位教师在光星小学留守,并开辟校园操场,种了10多亩菜园。去年,该区教育局争取市教育局和区政府支持,并通过区发改委、国土资源局立项,在该小学原址新建了120套农村教师周转房。
“这样既保证了闲置校产不流失,也解决了大部分教师的住房问题,让农村教师安居乐教。”陈阳林告诉记者,目前这套新建的周转房有120套,每套房子大约90平方米,基本上能满足该乡三分之一教师的住房需求。具备申请资格的教师只需缴纳7万元的保证金即可入住,当其调离在职岗位后,保证金还全额返回。
为确保教师周转房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山坡乡教育部门确定了“三公开”原则,即申请资格公开、住房分配公开和管理办法公开,并召开教师代表大会和进行公示。该乡还制定出台了农村教师周转房管理制度,加强对建成后教师周转房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产权公有、周转使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