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中学教育的现代化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律,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目标等方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对标,用实践和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助力。
一、核心价值观是中学教育现代化的灵魂
中学教育的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和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观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指出了我们将要建立和实现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而且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社会个体都提出了道德、精神方面的要求。中学阶段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个前沿阵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才队伍的摇篮,青少年的精神品德塑造、能力素质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是否能够具有可靠支撑、有效力量、长远依托。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将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为此,在中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生动的案例教学,启发、引导和熏陶青少年,要使得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要努力激发青少年增长本领、提高思想觉悟、加强文明素养,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勇气。要加大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的传播影响力度,培养青少年高度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要通过具体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环节设置,促使青少年在行为习惯、行动能力等方面实现提升和巩固。在此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带头力行,要把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始终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位中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真正地树立起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道德的楷模、精神的力量和人生的指南。
二、以人为本是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中学教育现代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现代化,还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然而在其中“人”的要素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确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以人为本,不仅指出了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标,明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而且指出人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如何依靠“人”来实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为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中学教育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对于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而且提出了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希望。从青少年本身来看,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经济能力作为保障,他们在能力培养、思维拓展、社会认知等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要更加明确地突出教学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动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要打破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贯彻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问、长于探索的习惯和能力;要善于发现、发掘不同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因材引导,鼓励学生以兴趣作为突破,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另一方面,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中学教育思路。教师是中学教育过程和活动实施、开展的主要力量,是中学教育现代化的直接推动者和落实者。要高度地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广大中学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节、积累教学经验,而且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培养活动,努力促使广大中学教师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更新知识储备体系、瞄准社会实践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同时也使得中学教育的现代化事业与工作形成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创新驱动是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中学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现代化目的在于追赶世界先进潮流,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国家整体奋斗目标上来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强有力的、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作为支撑。中学教育在国家整体的教育事业大局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要实现中学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把创新摆在首位,努力实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持续推进体制创新、实践创新,从而使得创新驱动的战略真正成为推进中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与核心。
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改进。第一,尽快推进中学教育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健全。国家主管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需要协同配合,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统筹中学教育与其它阶段教育的衔接关系,制定相关政策,巩固中学教育的普及型、基础性教育地位,加快推动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打破唯分数论的畸形考试指挥棒导向,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开辟更宽口径、更具特色、更有内涵的发展空间。第二,要紧跟时代,紧密追踪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外交流,吸取国外中学教育的优秀理念,科学系统地设计和规划中学教育的教材内容,既要做到全面平衡、规范指导,也要考虑开放包容、及时更新,要积极地追踪当代信息社会的认识发展趋向、思维创新路径,将其引入中学教育。要学会综合应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强中学教育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人格。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民族品格,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应对现实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课程纳入中学教育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爱心服务,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总之,中学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学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前期积累和准备,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决定、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素质、基本能力、精神面貌。在中学教育的光荣事业中,一代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逐步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为此,要坚定不移、矢志奋斗,振奋精神、改革创新,为中学教育现代化目标不懈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