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师队伍建设引来源头活水

2018-08-16 来源:教育部收藏

河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 智学

  日前,《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国务院审批正式印发施行,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之后,国家出台的关于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又一积极政策,是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关注教师培养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开启了教师队伍源头活水的“闸门”

  与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2年《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相比,此次出台的《办法》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变“免费”为“公费”,原“师范生免费教育”变为“师范生公费教育”,原“免费师范生”变为“公费师范生”;二是履约任教服务期由10年调整为6年。两大变化为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源头活水的“闸门”。

  首先,“公费教育”体现国家对教师培养这一公共产品的主导方向和国家意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由“免费师范生”到“公费师范生”,虽一字之差,但突出了这一措施的公共服务职能,再次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教育事业与公共福祉紧密相连,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由公众共同占有和使用,具有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与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职业劳动的产品存在社会成员共同消费、使用的可能性,其职业劳动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教师职业具有显著的公共性。而师范生的“公费”,能够更精准体现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呈现出国家对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职业的管理和意志。

  其次,“师范生公费教育”从侧面折射出国家对师范生培养的人文关怀。公费师范生是为了教育事业发展、吸引优者从教、为国家造就优秀教师的一种国家行为、政府举措,名之以“公费”,对于教师职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职业荣誉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免费”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和曲解,可能将免费师范教育理解为面向低收入人群中的优秀者的师范教育。“公费师范生”这一称谓更加科学规范,不仅破解了免费师范生是家庭困难学生选择的错误认识,同时赋予了学生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身份和使命,使公费师范生具有了更高的职业尊严,从而成为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所有优秀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再次,遵循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从“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改为“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并承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6年以上”,履约任教服务期由10年调整为6年。六年的职业生涯符合教师职业成长发展的经验期,也是师范生走向成熟教师岗位的过渡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6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对其职业认同、职业技能、职业理想的一个有力证明,这样赋予师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更灵活的职业选择权。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把教师职业周期分为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等5个阶段,第1至3年是入职期,是“求生和发现期”,第4至6年是稳定期,教师经历了新入职的彷徨、迷茫、探索,逐步适应教师角色,熟悉教师工作,此时可以对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教师工作、是否能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做出较为清醒的判断和选择。我国目前的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 年、高中3年,6年的时间里,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均可以形成一轮完整的教学经历,有了完整的教学体验,可以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加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定位。由10年调整为6年,遵循了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更为人性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最后,与原实施办法相比,《办法》在公费师范生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新规定,更为详细、可操作性强,更贴近时代发展趋势,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步实现了同频共振。

  师范生公费教育出现“水涨船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教师教育的利好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2012年《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选择部分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8年的《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也提出:各地可探索免费培养、到岗退费、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开展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河北省从2011年起,委托省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工作,工作主旨是“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吸引优秀的人报考师范院校。单列招生计划,实行高考提前批次录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学生直接和县政府签约,利于就业岗位和编制的落实;采用“独立编班、独立培养、独立管理”的培养方式,突出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特色,着力加强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截至2017年5月,共招收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历史、音乐、体育、美术、学前教育等学科公费师范生1100人。河北省教育的薄弱点在农村,通过公费师范生培养,为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强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让更多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担负起振兴农村教育的重任,成效显著。

  伴随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政策能量的叠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当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之闸开启的时候,必然引来公费师范生教育“水涨船高”。以河北省为例,2018年河北省公费师范生从报名、招生、录取等方面较往年又有明显提升。录取数据显示,今年的公费师范生招生录取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报考人数增加,2018年河北省通过本科提前批计划招收公费师范生200人,实际录取200人,计划完成比例100%。总体录取比例(录取人数/报考人数)约为20%;二是生源质量较好,录取分数再创新高。 理工类录取分数最高621分,最低558分,平均574分,比理工类本一511的分数线高出110分-47分,平均分超过本一分数线63分。文史类录取分数最高623分,最低580分,平均593分,比文史类本一559的分数线高出64分-21分,平均分超过本一分数线34分。三是实现了订单式培养。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按需设岗、依岗培养、专项招聘、限期服务”的原则推动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报考师范生公费教育的考生,根据岗位需求计划填报志愿,录取的公费师范生将分别与我省42个有需求任务的县(区)政府签约,毕业后回签约地工作,录取专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专业。河北省公费师范生报考较为踊跃,人数较多,生源地广泛,生源质量较高,彰显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强大吸引力。

  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汩汩而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兴必贵师而重傅,我国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是中小学优质教师补充的重要来源,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的源头活水。公费师范生政策在招生录取、专业培养、就业履约、人才管理、条件保障等环节有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公费师范生,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有利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为教师队伍输送人才,进而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和动力。公费师范生政策恰似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汩汩清泉不断汇入我国教育事业的洪流,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正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吸引,加上公费师范生的政策吸引、有编有岗的岗位吸引,相信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这必将利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培养大批 “四有”好教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