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提升质量,高校全力以赴

2012-03-28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提升质量的核心。CFP

提升质量,课堂外的工作也应重视。CFP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提升质量的核心。CFP

提升质量,课堂外的工作也应重视。CFP

  当前的中国,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论体量、数量,已经是全球毋庸置疑的高教大国。不过,与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明显差距。

  出路何在?提升质量,是最好的选择,数量众多的中国高校也已经迈出内涵发展的步伐。准确地说,他们在全力以赴地努力。

  协同创新,提升质量和能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的高校,“科教结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传统,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则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高开启了新局面。

  目前,该校与中科院12个分院和18个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了17个联合实验室,40多个研究所直接参与科大本科生培养,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教联盟”,并通过“校所结合”、“产学研合作”、“校地共建”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高技术人才。

  同时,中国科大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人才培养计划协同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机制”、“平台共建共享机制”相继建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课堂空间”和学校的“优质师资”。

  如今,在中国科大,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学习方案,拥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培养“菜单”。学校每年实施1200多项大学生研究计划,1000多名学生赴研究所和企业实践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国际主流甚至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地处西部高原山区的贵州大学,并没有徘徊于审视自身的阶段,而是探索着走出自己的质量之路——融入当地发展主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大服务能力建设。

  这几年,贵州大学稳定了农林、地矿等贵州急需但难以从外部吸引人才的专业,优化了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扩大了材料、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等工科类专业的规模结构,招生人数实现了翻番。学校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了适应贵州建设中药材基地及民族医药大省需要的药学院,设置了适应贵州城镇化进程中人才需求量很大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贵阳研究院”、“毕节地区循环经济研究院”、《响应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呈报备选项目》、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实施中的项目预计增加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学校通过服务地方发展,密切了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培育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壮大了学科实力,提升了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民办高校,质量就是生命力

  在高校如林、名牌众多的江苏,三江学院只是一所民办高校。但这所高校很出众,原因有一点,用该院董新华院长的话说——“把质量视为生命!”

  为保障办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学院三次修改《三江学院章程》,确立了“公益性质+民营机制”的办学体制,明确学校资产属三江学院法人所有,保证办学所得全部用于教育教学事业。

  2011年,学院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项目的试点高校。学院还全面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健全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并确立了“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校内外合作育人机制。

  仅2011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南京市地方政府以及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开展深入合作,与西门子公司等共建共享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2个“联合实验室”,与江苏软件园、印度塔塔信息集团等共建6个“卓越人才培养教改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结果——获奖300多项。

  产学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

  通过“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学院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高职教育的强劲合力。四川省在学校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配套了技改专项资金。德阳市直接、间接投入达3亿多元。通过与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学院引进企业设备5500万元,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

  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学院建立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中国二重研制世界最大的模锻压机,急需模锻高技能人才时,学校及时跟进,开设模锻专业,实施联合培养;当东汽急需焊接高技能人才时,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的142名毕业生全部取得符合欧洲核电焊工标准的技能证书,满足了东汽产品结构转型的需要。

  学校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引三进”,让学生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接受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我们的研究今天完成,明天就能应用到生产!”这就是一所职业院校的质量能力。(本报记者 练玉春)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