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3月6日,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举办“《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理论研讨会。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赵存生教授和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士坤教授共同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是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的基本纲领;《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资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共产党宣言》划清了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科学社会主义和其它社会主义流派、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其它的民主进步运动的界限和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其它一般的社会主义流派,更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二者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都是不同的。认清这一点,对于当前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共产党宣言》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
专家指出,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科学真理,在这种科学真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以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和真理光辉是不会磨灭和消逝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发展的、开放的、自恰的科学本性和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160年来,世界上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人们自觉按照科学精神,为实践真理、发展真理而不懈奋斗,亦即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问题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关键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的贡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时代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时代性和发展性,在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阶级性和人民性,这是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宝贵经验。
针对当前学界关于《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建个人所有制”之间关系的争议,与会专家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共产党宣言》要消灭的私有制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即要彻底铲除剥削产生的经济基础。对于“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1-832页)而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建立的就是这种建立在联合劳动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因此,《共产党宣言》讲的“消灭私有制”与我们今天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致的,个人所有制并不等同于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目的也是手段。我国当前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最终消灭私有制不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消灭私有制是一致的。
专家们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两个不可避免”的科学内涵时,要深刻认识时代本质,把握时代发展规律,认清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时代本质没有变化的条件下,时代主题是可以变化的;在时代规律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时代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完全可能变化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时代主题的变化和时代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就否认我们今天时代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把“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决不会”统一起来,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活力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此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共同发展,相伴而行。要认识到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没有社会主义的诞生,没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继承也没有社会主义。专家们一致表示,重温《共产党宣言》,正确理解“两个不可避免”的科学内涵,要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着眼于中国自己的发展,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把《共产党宣言》提出的远大理想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以《共产党宣言》促进社会发展,引领社会发展。
专家们指出,2008年适值中国共产党提出“解放思想”和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之路3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重温《共产党宣言》这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问世的不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我们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把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比较发达的、明显优于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 薛丽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