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以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建设为支撑,以“985工程”、“211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点,通过对学科交叉渗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学科资源整合效应明显,学科综合优势快速提升。
一、深入探索学科平台体系模式,学科建设思路清晰
多年来,吉林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学科兴校战略,逐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2009年年初,按照“重心下移、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科学决策,行政管理与学术民主决策协调一致”的工作要求,采取“统一设计规划,分层次建设和管理”的运行思路,提出了“点、线、面(平台)”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结构模式。一是“点状结构”的学科建设模式就是要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目前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起基本的学科体系框架,是吉林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最高学术水平的体现。这种学科建设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主要由学院或重点实验室完成。二是“线状结构”学科建设模式就是要将具有相同或相关学科基础的学科紧密结合,形成相关的大学科体系,例如吉林大学的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兽医学、动物学等学科可以共同有机结合形成大生命科学学科体系,地球科学、地球探测技术、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地球科学的大学科体系,这样可以组成强大的学科群体系和研究队伍,形成承接大科学项目的能力,可以产生新兴的边缘学科,这种有紧密联系的学科群体系可由学部负责组织设计和实施。三是“面状(平台)结构”的学科体系就是由跨学院和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组成的学科群体,即学科平台,是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创新性成果的最佳学科结构体系。这种学科体系按原有的学科建制是相互分离的,要组建这种学科体系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组织形式,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和学科结构,由学校统一谋划和组织实施。这一学科体系将成为吉林大学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源泉。
二、积极整合涉农学科资源,学科综合优势突显
2009年5月,吉林大学入选农业部、教育部合作共建的八所高校,这为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产学研协作,努力创造农业科技教育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机制、新局面,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日前,吉林大学农林试点实践基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建设,获得建设经费5000万元。吉林大学农学部、工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等多个学部、学院参与到了此项之中,交叉融合了农学、工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资源。通过建设一个集农业科技及装备创新、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有机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实践平台,吉林大学农学、工学等优势特色学科水平将获得大幅度提升,涉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吉林大学服务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三、努力搭建国家级科研大平台,科研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吉林大学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关能源战略的规划,结合教育部于2009年确定的重点支持的重大项目的相关要求,组织设计了“国家潜在油气资源产学研用合作创新试点建设――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项目,项目已正式获得批准立项,申请经费超过亿元,是吉林大学有史以来承担的经费额度最大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将于近期正式启动。项目由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管理,吉林大学负责组织实施,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孙友宏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庆油田和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有关单位将联合参与到项目研究工作中。吉林大学对该项目的立项高度重视,进行了统一的筹划和部署。
(责任编辑 刘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