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春和信念筑起“绿色长城”

——全国27名大学生建设海南鹦歌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纪实

2012-05-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刘见

  这是一座“绿色长城”,蜿蜒耸立于海南第二大山峰的鹦歌岭上。

  来自陕西、河南、山东、海南等9个省市及香港地区的27名大学生,从2007年起,历经上千个日日夜夜,足迹踏遍了鹦歌岭的山山水水。

  如今,在海南这片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他们建起了鹦歌岭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及档案馆,还组建起一支234人的“护林队”。

  此外,他们的足迹还踏遍保护区周边6个乡镇19个村委会的上百个黎村苗寨,帮村民建起了环保旱厕、软床猪圈、家庭小菜园、稻鸭共育等一个个生态农业项目,带领近两万名黎苗同胞告别“刀耕火种”,走向文明,过上好日子。

  5年来,他们用理想、青春、激情与信念,在鹦歌岭上筑起了一座“绿色长城”,护卫着海南的青山绿水,他们被鹦歌岭的黎苗百姓亲切地称为“森林卫士”和“幸福使者”。

  “我选择的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

  4月28日一大早,鹦歌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刘磊一行5人,驱车赴远在位于鹦歌岭山脉深处离县城60多公里外的南开乡道银村的元门管理分站调研。本报记者随车前往。

  刘磊熟练地驾驶着一辆“皮卡车”,在山路上盘旋穿行。历经近两个小时犹如“过山车”般行驶,车子停在鹦歌岭山脚下南开乡南开村委会什付村前。

  “对不起,前面汽车不通了,现在换乘摩托车。”刘磊边开车门,边回头对大家吆喝着。

  抬眼望去,一条窄小的碎石铺就的小路,依村向山上延伸。我们坐上护林员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向山间驶去。

  这真是一场“生死时速”般的体验。左边是荆棘丛生的山坡,右边是万丈深渊,中间路面很窄。在1个多小时的车程中,陡峭的山路,乱石横卧的河滩,用树枝搭起的木桥,一个连一个的急转弯,还有始料不及从山上坠落下来挡在车前或砸在头上身上的枯枝树干,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鹦歌岭的大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怨无悔地坚守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2007年,海南省林业局向全国招聘,27名大学生当年7月份起陆续来到鹦歌岭保护区。

  鹦哥岭山高路险,森林密布,蚂蝗遍地,黄蜂乱舞。大学生们事业的舞台就在这原始而又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水之间。

  32岁的王合升现任海南鹦歌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科研监测负责人、鹦歌岭保护区鹦歌嘴分站站长。站上的同事亲切地喊他“升哥”。他和同事们常常是左手拎锅,右手拎帐篷,背上驮着监测仪器等,一进山就是几天。

  有一次下暴雨,他和同事被困在山上整整两天两夜。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由于气温骤变,王合升高烧不止。

  “我的选择对吗?”王合升看着自己双腿上胳膊上,被蚂蝗、蜱虫、蚊子等叮咬过留下的一个个疤痕,第一次对自己当初选择来鹦歌岭的决定发出了质疑。“我选择的不仅是工作,更是事业!再苦再累也扛得住!”想到这儿,王合升的心里亮堂了。其实,这也是全站大学生共同的心声。

  当年体重不到50公斤的刘磊,和鹦歌岭护林员一起,靠着肩挑手抬,在长达200多公里、山势陡峭的鹦歌岭热带雨林保护区边界上,竖起了12个界碑、120根界桩、12个宣传牌。黄娟,这位曾被黄蜂蛰得面目全非的山西太原姑娘,近两年走遍鹦歌岭,并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进行了系统的测定,还在海南首次发现了幼树。硕士生廖常乐发现了从前只在书上有过记录的“鹦歌岭树蛙”,成为近年来研究该蛙的第一人。

  香港大学博士陈辈乐是鱼类专家,也是鹦歌岭保护区管理站特聘副站长。作为在海南岛第一个在水下拍摄鱼类生态照片的专家,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鹦歌岭的每一处江河湖泊。

  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该站在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中获得优秀,近日又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省五四青年集体奖章”。

  “这帮大学生彻底改变了黎家人的生活”

  道银村,16户人家,全村老小加在一起共95人,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黎族村庄。2007年年底,海南鹦歌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元门分站设在这里。

  建站伊始,全村没有一间厕所,家家户户的猪都是放养,房前屋后,村中小道,猪粪随处可见,蚊蝇到处乱飞,卫生条件极差。

  此外,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的村民们世世代代过着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原始生活。砍伐树木,到河里“电”鱼,或用炸药“炸”鱼,是祖辈传下来的生存方式。在分站设立前,他们根本不懂生态保护是咋回事。

  在道银村村头,紧邻菜园,有间用竹席和油毡纸搭建起来的“旱厕”,推开门,厕所内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这都是草木灰的作用!”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保专业的黎族小伙王云鹏对记者说。

  这个好方法是来自香港的副站长陈辈乐博士引进的,让当地黎苗百姓受益极大。“这种环保科技真好啊!现在每年村民们光买化肥的钱就能省下上千元呢!”村长符金海竖着大拇指夸赞道。

  自从环保旱厕、软床猪圈、稻鸭共育等一个个生态农业项目落户在这个小黎村以来,这里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过去我们买包化肥,运进山来,光运费就得花上好几百块。现在旱厕和猪圈里合成的肥料,差不多就够我们种菜和给橡胶树施肥的了。”符金海感慨地说。

  为了帮助村民提高水稻产量,他们远赴贵州取经,将“稻鸭共育”模式移植到黎村苗寨。说一口流利海南话和黎话的王云鹏,亲自带领乡亲们播种插秧,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在稻田地放养鸭子,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如何利用鸭粪促进水稻生长。

  当王云鹏得知村民没钱买鸭苗时,马上和站上的同事沟通,大家从自己的工资中筹钱买来送给村民饲养。

  符金元是符金海的兄弟,当过兵。他说:“这帮大学生彻底把我们黎家人的生活改变了。”

  2008年,保护区管理站带领村民,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率先设立了“禁渔区”。

  “前些年,河里几乎捕不到鱼了。这几年鱼儿在‘禁渔区’有了养育生息的机会,现在我们抓的鱼又多又大。”符金海笑得很开心。

  他的爱人阿花在一旁话未出口,脸上也已是笑容满面了。

  “自从当上护林员,我的人生全变了”

  上山打猎伐木,养家糊口,对于黎苗同胞来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

  保护区刚建时,有一次,几名大学生上山巡护,正碰到有的村民偷砍树木做横条,他们按照规定没收了村民的工具和砍伐的树木,没想到,却遭到全村老少的围堵,个别村民甚至将手中的猎枪指着大学生们的后背。

  “开始时,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工作的。”刘磊说,“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交出手里的猎枪,放下砍伐的刀斧,将‘毁林者’变成了与我们一心一意的‘护林者’,同事们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刚过不惑之年的王国起,是南开乡山什村村民。这个黎家后代,从18岁起就跟随父辈上山打猎伐木,养家糊口。

  “我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平时就是靠打点山野味,砍伐点木材,运到山外卖了,换点买柴米油盐的钱过日子。”

  王国起说,自从2007年成为保护区护林员以来,自己的人生全变了。

  他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一个人曾养了5只猎狗。一开始,保护区大学生做我的工作,让我停止打猎和砍伐山林。我说那不可能,上山打猎伐木,对我们黎家人来说天经地义,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大学生们一次次耐心的说服、帮助下,2007年,王国起成为鹦歌岭保护区首批本地护林员。

  “过去家穷,没机会读书。这几年我跟着保护区的大学生巡山护林,不仅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还教会我很多动植物的名称和特性呢。连续两年我都被评为‘优秀护林员’”。

  王国起说,现在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经常跟着王云鹏一起深入黎村苗寨做社区工作,让村民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

  如今,鹦歌岭上的护林员已有234人。

  “大学生与我们共建绿色学校”

  坐落在鹦歌岭下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中心学校,是一所仅有300多名黎苗学生的乡村完小。

  2009年,大学生们主动与该校联系,进校为孩子们上环保课,开展“我是鹦歌岭脚下的环保小卫士”活动,举办生态保护图片展览,放电影,开讲座等。2010年1月15日与该校又签订了共建“绿色学校”协议。

  “我们是国贫县,山高路远,乡村孩子见识少,老师肚里墨水也有限,保护区的大学生一来,可真让师生开了眼,学到不少新知识。”李彬校长对这些大学生充满敬意。

  副校长王文瑞说,从2009年开始,保护区为学校老师提供经费,外出参加一些环保教育研讨会与培训,帮助他们编写环保教材,让乡村教师增长了不少见识。特别让王文瑞难忘的是这些大学生走进校园,为孩子上环保课的情形。

  那是200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校园内操场上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地等待着。王云鹏、王合升等保护区的大学生们,扛着投影仪等设备走进校园。他们刚买的盒饭还顾不上吃,就开始搭建实验设备。

  他们给这些黎苗山娃放映了有关生态保护的纪录片。随后,他们又因地制宜,在校园挂起白炽灯,将飞蛾引至灯四周,分成3个大组,为学生讲解有关昆虫的知识。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昆虫分类专业的农学硕士王合升,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们讲解昆虫的种类与习性。他说,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山区的孩子,真幸福。

  王慧颖、廖高峰、许碧果等还多次走进校园里,为学生们现场讲解和演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该校六年级(1)班黎族小妹符雪儿告诉记者:“保护区大哥哥、大姐姐关于环保的教育让我们受到很多启发。现在你看我们的校园多干净!”

  5年来,保护区的大学生们先后深入鹦歌岭脚下的9所乡村学校,为2000多名学生上环保课,将环保生态教育渗透到每个人心中。

  “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颗绿色火种,播在哪儿,那儿就会有绿色崛起!”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