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
2001年以来,我省加快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目前,已在东部山区和其它贫困地区乡(镇)所在地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389所,已覆盖全省40%以上的乡镇,计划到2010年,实现每个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化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下面,将有关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近年来,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1、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省政府制定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4〕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5〕99号),在科学预测农村人口和生源变化的基础上,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全面推进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的建设工作。到2006年底,我省共投资12亿多元、其中省投资3.23亿元,建设389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其中省安排补助资金重点建设155所。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短了城乡学校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工作。2001年以来,针对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效益偏低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大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的工作目标。李克强、张文岳、鲁昕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沈阳、本溪、丹东、阜新、朝阳等地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对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鲁昕副省长先后组织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工作座谈会、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会议,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全省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使全省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3、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以来,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共投入2.47亿专项资金,完成了8055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工作,使全省覆盖率达到了76%,今年年底前达到100%,其中包括所有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深受广大农民及其子女、教师的喜爱。一年多来,全省农远工程的应用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5%以上的教师能够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制作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广大中小学生充分共享到了全国、全省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减少农村学生辍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2001年以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实施“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全省每所农村小学至少培养了1名大学生教师;二是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本科师资对接培养计划”,五年来对接培养了2000名本科教师;三是实施了“万名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高计划”,培养了16000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四是实施各种职后培训,每年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农村教师;五是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现有1487名志愿者在辽西北农村学校任教;六是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组织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结成手拉手合作体,采取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干部教师交流、举办师资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健康发展。一是推动学校安全立法工作。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省教育厅、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起草了《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并于2006年5月26日在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为学校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二是省教育厅出台了《辽宁省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及《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制定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措施,重点抓好宿舍和食堂等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类事故。三是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寄宿制学校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新的管理办法,防止针对寄宿学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6、明确管理职责,注重内涵发展。省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责任主体,各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县级政府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市级政府和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辖区内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都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责任主体的职责,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督导、检查和评估。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了一体化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一是建立保证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领导管理制度,完善学校行政会议制度、教代会议事制度、家长教育委员会活动制度;二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制度、教职工考核及评估办法等;三是建立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生学校生活等各层面、各环节的基本规范和标准,统筹安排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科技和文体活动,紧紧围绕“九年一贯制”这一办学思想整体规划、系统制订培养目标,组织分步实施,分段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7、加强教育督导。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机构按照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辽宁省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试行)》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了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学校环境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学校安全管理的督导检查,每年至少评估一次,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提高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充分认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充分认识提高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基础。这项工作对构建和谐辽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完善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积极探索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律,努力形成管理特色。各学校应根据学生多、年级多、教师多、管理项目多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动和安排人力、物力资源。要把学校发展规划,制度建设,德育、教学、人事、财务、后勤、食宿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统筹安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同时,对学生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的治安、教师培训、远程教育等工作要实行专项管理,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
2、充分发挥管理一体化优势,全面提高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将积极探索,把潜能挖掘出来,将优势凸显出来,尤其要发挥一体化管理这一优势。一是以义务教育课程的整体设置为核心,建立保证管理一体化运行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学校行政会议、教代会和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等制度,对涉及全校重大事宜的决策进行民主议事,做到科学决策;三是要建立责任目标管理监督机制,将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的责任目标逐一进行经常性检查;四是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关键关节和特殊时段的管理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应对事故的预案,并进行经常性的实地演练。
3、以开展城镇优质学校帮扶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契机,推进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一是认真做好城市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工作,逐校落实“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关系;二是城市优质学校应采取资金援助、设施援助、师资援助、管理援助等对口支援方式,千方百计筹集支教资金,捐出部分教学设备、设施,支援受援学校,帮助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城市优质学校校长承担起提高对口支援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经常性地深入对口学校,给学校带去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城市优质学校要积极采取教师支教、对派交流等形式,帮助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培训教师;组织城市优质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学生交流活动,帮助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组织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认真向城市优质学校学习,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步伐。鼓励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评价制度改革等主要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各学校。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深入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工作,加强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学校提高质量创设健全的制度、合理的评价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等外部环境;三是各中小学校要注重教育与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辅导和指导,切实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