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至今,全市农村已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36所,新、扩、改建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98亿元;累计撤并农村中小学校318所,教学点92个;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基本实现了农村中小学“适度集中、扩大规模、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的办学新局面。桓仁县北甸学校、二户来学校、沙尖子学校等寄宿制学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成为全省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典型。本溪县采取集中办学的方式,优化了教育资源,东营坊学校、碱厂学校、清河城学校等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在我市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我市农村教育走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头。
一、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1年,市政府在科学分析我市农村人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决定以国务院在全国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为契机,集中建设一批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科学、合理地调整我市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指导下,市政府成立了由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我市农村危房改造、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2002 年10月,桓仁县8所小学和1所初中合并,率先在北甸子乡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2003年5月,本溪县在高官和兰河峪两个乡建成了两所寄宿制学校,成为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启动的标志。随着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一系列改革的有效实施,这些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得到了省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6月,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在桓仁县召开了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将我市的作法向全省推广。2004年,省委领导到桓仁考察时,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要求我市要进一步深入稳妥地开展好这项工作,努力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6年,我市共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36所,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市计划建设寄宿制学校6所,到2007年底,将全面完成规划寄宿制学校建设42所的任务。新建6所寄宿制学校为省补项目3所:本溪县草河口寄宿制学校、本溪县碱厂寄宿制小学、本溪县东营坊寄宿制小学,自筹项目3所:本溪县第四中学、本溪县山城子寄宿制小学、本溪县泉水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学校计划新建校舍42537平方米,计划投入资金5363万元。目前,省补项目本溪县草河口寄宿制学校、本溪县碱厂寄宿制小学正在办理工程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本溪县东营坊寄宿制小学前期准备工作已结束,即将开工建设。自筹项目本溪县第四中学属异地新建项目,建设用地已经相关部门审批,正在做动迁工作;本溪县山城子寄宿制小学、本溪县泉水九年一贯制学校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预计9月份可以正常投入使用。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在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布局调整相结合,强化统筹、淡化界限,优化配置、节约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并举”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人口增长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的影响等因素,使规划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桓仁县以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为主;本溪县采取农村小学寄宿为主、学区规模中学并举的方式。
(二)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由于我市财力有限,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艰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等不靠,积极运作,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集资,专款支持,贷借并行的筹资办法。截止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11364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5377万元,市配套资金2055万元,县、乡自筹资金2795万元,筹措其他资金1173万元。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加强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所有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做到了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确保了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严格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市、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分别成立了工程监督和检查小组,对工程质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严把“四关”。一是预算关;二是审批关;三是招标关;四是监督检查关。人大、政协每年都要对校舍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视察。教育部门也定期深入各乡镇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工程情况。以上措施有效的保证了新建校舍最低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防止偷工减料和不按设计图纸施工的问题发生。
(四)创新机制,优化教师队伍。
2003年初,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省的有关规定,我市农村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人事制度、人员工资、教育经费等由县统筹,这为学校合理布局、教师队伍优化组合创造了体制保证。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农村已建成的30所寄宿制学校全面启动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对学校校长通过竞聘上岗,严格执行“无为则无位”制度,即在任期内学校无明显变化就要自动辞职;对教学一线教师则采取考试、考核、民主测评等形式,择优上岗。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具体办法,聘任32名校长、58名副校长、115名中层干部。其中桓仁县择优上岗1226教师,比原来减少了324人,减少20%。其中专任教师741人,比原来减少了594人,减少48%,后勤服务人员(职员、工勤)371人,比原来增加235人,占聘用教职工总数的30%。本溪县专任教师竞聘上岗506人,比原来减少了137人减少27%,后勤服务人员(职员、工勤)371人,比原来增加235人,占聘用教职工总数的30%。
教师工资实行以校为单位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度,一年一包,包干期间,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额。人员工资实行以岗定薪,评聘分工。专业教师、生活教师、工勤人员等根据岗位的不同,分别享受不同的工资待遇。经过优化组合,拉开了专任教师与职员、工勤人员的工资差距,使分配制度更趋于合理,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和少干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
(五)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1.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广大农民群众对寄宿制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除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按照省教育厅总体部署,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客观分析寄宿制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寄宿生守则》、《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餐厅管理制度》、《一日活动制度》、《寄宿生出勤制度》、《生管人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其为准则,来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
2.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学习。对学生进行因人制宜教育,并和家长建立及时联系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格局;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住宿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学校组织成立了书法、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兴趣小组,教学、体育设施免费为学生开放,以此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安全防范,做好学校的后勤工作。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卫生、食品、交通等安全工作,重点解决好学生的“吃、住、行”问题,我们要求各寄宿舍制学校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餐具统一消毒,定期进行卫生检疫,并按营养配餐调理伙食。比照示范性高中,实行公寓化管理,确保住宿条件卫生宽敞,整齐划一,对低年级学生还配有品行兼优的教师陪护。对校园实行了封闭式管理,24小时有人值班,闲杂人员严禁入校,学生不许无故离开,并和当地派出所积极沟通联系,使校园安全得到极大保障。同时,根据学生居住分散的特点,重点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要求学生结伴而行。与此同时,加强了学校的财务管理,要求学校收取的伙食费,要专款专用,财务公开。防止出现任何纰漏,确保家长满意放心。
4.落实责任,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控辍保学是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项艰巨工作。寄宿学生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对农村家庭而言,是一项很大的开支,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因此辍学。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一是采取层层落实,层层签定责任状的方式来避免新的辍学现象发生。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辍学苗头,针对不同类型辍学,制定控辍预案。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到校现象,学校领导和教师无条件前去做工作,直到学生回校为止。二是多渠道筹资,制定特困生资助政策。借助“希望工程”、免费义务教育、捐资助学等形式,最大限度为特困学生减免学习费用,或用粮、菜、劳动用工等抵顶费用,使学生都能吃饱吃好,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解决因经济负担重而辍学问题。通过积极努力,几年来寄宿制学校的辍学率基本控制在省规定标准,通过了省督导团的检查验收。
三、下一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任务
2007年我市计划完成撤并农村中小学校31所(个),计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6所,完成农村42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针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下一阶段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逐步建立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正常运转保障机制。
(一)切实增加市、县财政预算内配套资金的投入,在完成规划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确保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
(二)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保证配备优秀校长和教师,不断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牢固树立学生安全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饮食卫生和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三)重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综合功能,加强图书、教学仪器和远程教育设备等的配备,使项目学校的校舍、设备设施、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相互配套,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四)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收费管理,健全资助贫困学生的各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治理乱收费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全面实行“一费制”。进一步健全资助农村贫困学生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好学生生活问题,保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不失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