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曹彦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一里程碑式立法不仅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制度性突破,更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之举。为高质量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资源均衡配置、保教质量提升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也为万千儿童的启蒙之路筑牢法治基石。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辖区面积144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全区现有幼儿园43所,在园幼儿8810人。“体量小”“类型简”“质量齐”是门头沟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也是完善普惠性保障机制、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提升保教质量的“逻辑起点”。
普及普惠——让每一个家庭享受政策红利
普惠率100%、入园率98%、公办率52%。这是门头沟区交出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答卷。而这背后,是门头沟区委、区政府落实发展学前教育主体责任,前瞻谋划、主动作为、有效破题,用政策倡导推动学前教育全面普及普惠的生动实践。
2013年,在北京市率先实施政府委托办园项目,按照1000元/生/月的标准给予生均补助,降低收费标准,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2019年,推动3所民办园“转普”,普惠率从92.5%提升到100%,并一直保持。2021年起,所有新建小区配套园全部办为教育部门办园,有效提升公办率……一系列聚焦“堵点卡点”提出的“有效策略”,成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坚持用高标准疏堵点,破解公办园教师补充瓶颈。2022年,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公办园人员额度管理。区教委、区委编办、区人保局、区财政局联合发文,参照公办园专任教师工资标准,按照一定比例核定“员额制”教师工资标准,并建立逐年增加3%的增长机制。此外,每年按照1:6的标准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实行人员总量动态管理,并及时补充。做到公办园教师补充“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系重构——让每一个幼儿园形成内生动力
2022年9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发了我们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求索。通过半日活动录像、教研活动记录、查班记录分析等方式,深入自我评价与外部咨询,坚定以“游戏改革”为途径,落实评估指南,提升保教质量。
用“关系重构”激发“发展动力”,行政深度参与业务工作,坚定而扎实地推进评估指南落地、落实;教研部门,深化教研改革,伴随和支持幼儿园自我改进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园所层面通过“典型示范+全域推进”,进行园本化研究与多样化实践。
打造“四个基地园”,即:2所市级落实评估指南实验园、1所市级教研基地、1所区级幼小衔接基地园。四所幼儿园聚焦保教实践、教研支持、幼小衔接等主题,进行园本化、本土化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园所特色的保教实践样态。
实施全域推进。全区所有幼儿园全部进行落实评估指南的研究实践。以“项目”为切口,各幼儿园自愿组团形成5个研究共同体。从保教质量提升实验区的七项研究内容到一对一倾听、持续观察、幼小衔接、游戏中的安全等游戏改革真实问题,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研究,从优质引领到共研共商,每一所幼儿园都是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经验的提供者与资源的共享者,形成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升。
儿童在前——让每一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儿童在前”是门头沟区提出的落实评估指南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与美好愿景。坚持儿童在前,自主游戏、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强调教师在后,持续观察、适时介入、专业支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回应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支持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相信每一个孩子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通过创设开放、自然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游戏活动,支持幼儿开展真游戏。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研究课程转向研究儿童,通过持续观察、一对一倾听等方式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幼儿园管理由检查指导转向协作支持,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真发展。太平鼓、琉璃文化、民间游戏等融入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让游戏更丰富。
落实《学前教育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全力跑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推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稳步迈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的学前教育中向阳而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