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充分发挥院所一体、科教融合的优势,系统谋划,精准帮扶,为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较大贡献。
一、基本情况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2000年与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起实行研究所与学院融合发展。多年来,作为蚕桑科研国家队,为开展好精准帮扶工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关键技术突破、基础理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顶层规划、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精准帮扶取得突出成绩。
二、实施进展
1.坚持顶天立地有机结合,突破品种选育和种养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紧密契合我国蚕桑科技及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蚕桑品种选育及其优良性状形成机制研究,开展新型种养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五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培育突破性蚕桑品种10多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发表高质量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建立抗病育种技术体系,育成抗脓病华康系列新品种,育成高品位生丝抗病蚕品种,育成抗菌核病果桑品种及饲料桑新品种;建立规模化桑苗硬枝和绿枝扦插育苗技术体系;研发推广桑园新型治虫药剂与技术,探索建立以天敌防控为代表的桑园新型绿色防控体系;研发家蚕主要疾病防治新技术及系列创新蚕药,为满足省力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蚕桑生产需求提供了保障。开创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家蚕新品种推广模式,成立“华康3号全国推广联盟”“江苏省蚕种协同创新推广联盟”,新品种推广面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已覆盖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蚕区,已累计推广一代杂交种约900万张,占全国抗病品种推广量的90%以上,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新增利润4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坚持国家队定位和担当,助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蚕桑科研国家队,坚持服务行业科技进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与担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企业投资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智库机构。作为国家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蚕学会、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秘书处单位,起草的《加快发展桑蚕丝绸文化产业,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于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工作情况汇报》等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推动并积极参与工信部等六部门《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出台,起草的《关于首届桑蚕经济论坛的情况报告》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批示。承担商务部“国家茧丝绸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国家茧丝绸发展智库”建设工作,起草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编制国家蚕桑茧丝绸产业技术提升项目指南,撰写“一带一路”与茧丝绸行业发展报告,编写《国家蚕桑科技教育发展报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路线图》《茧丝绸行业科研教育研究》等专项研究报告,每年为商务部撰写蚕桑茧丝绸产业科技转化服务工作报告。受农业农村部委托,持续对全国主产省区的蚕种和桑树种子苗木进行质量监督抽查,规范蚕种和桑树种苗市场,促进蚕种和桑树种苗质量不断提升。通过以上工作,从产业规划、政策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为我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成果、支撑及保障。
3.坚持面向产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服务蚕桑产业发展为主要面向,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在优质高产抗性品种选育与推广、高效种养技术研发与示范、重要病虫防控技术与新药开发等方面支撑产业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取得显著成效。研究所充分发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栽培生理与密植高产、家蚕饲养技术、蚕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蚕用兽药研制、桑树柞树虫害防控、蚕桑综合技术集成等六个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的作用,积极服务产业发展,每年为各地地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园区规划建议、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病虫害防控应急指导等数十次。在江苏省涟水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调研过程中,提出蚕桑是一项见效快、带动强的致富产业,可以通过打造蚕桑产业园区,发展蚕桑经济,融合一、二、三产业,推进特色田园美丽乡村建设。专家团队多次赴现场指导园区规划,推荐适宜蚕、桑品种,确定种、养技术模式,并就桑树栽植、桑园管理、桑叶收获、病虫草害防控,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茧收烘等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培训。项目于2019年开工,当年建成桑园、大蚕饲养大棚、小蚕共育室,安装自动烘茧机,采用蚕业研究所提供的杂交桑品种及密植高产栽培模式,应用机械条桑收获,实现全年滚动式多批次养蚕,当年产生效益。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任振鹤率队到蚕桑项目园现场考察时,对研究所的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主要特点
1.以专业教育促精准帮扶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蚕学本科、畜牧学硕士博士、农业硕士,本硕博一体化),在加强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产业帮扶相结合,每年都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走基层、下农村、进农户,实现科技支农,助力精准脱贫。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蚕桑科技支农实践团足迹遍布江苏苏北蚕区、广西平果和德保蚕区,向当地蚕农介绍规范的饲养和消毒方法,并赠送了蚕业研究所精心培育的针对广西高温多湿气候环境的优质蚕种和蚕药。蚕农在支农实践团的指导下,改进养殖技术和消毒防病措施,试养了“华康2号”新品种家蚕,多数农户收入从4000元/亩提高到近8000元/亩,收入实现了翻番。
“蚕联盟”团队深入泗洪县曹庙乡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帮蚕农解决种桑养蚕中的实际问题,并组织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养蚕大户代表共计30余人进行种桑养蚕技术培训,解答蚕农提出的具体问题,就桑园病虫害治理和养蚕模式更新等提出合理建议。
2.以基层服务推精准帮扶
注重年轻科技人员和教师参与产业帮扶工作,使他们在帮扶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增长专业才干。如“蚕博士”许平震是泗洪县第六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挂职泗洪县车门乡副乡长,主要从事家蚕新品种培育与新素材发掘及分子机理研究。怀着对工作的热情,对泗洪的感情,许平震在担任科技镇长团成员期间,将青春与汗水浇灌在全县人民群众通往致富的道路上,一心扑在养蚕事业上。为了培育结出丝质更好的蚕茧,让蚕农们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他不但从蚕宝宝进食状态入手,到彻底消毒、清理残余桑叶、保持蚕座通风干燥等多方面指导蚕农加强管护,而且还经常给蚕农分析产业形势、鼓励蚕农发展产业信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蚕博士”。每天用自己所学帮助蚕农解决问题,让许平震乐在其中,他主动放弃假期,天天守在蚕农家中,为当地蚕农解决困难。几年来,院所先后派出三批四名科技镇长成员,奔赴产业发展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推进当地蚕桑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3.以产教融合强精准帮扶
依托院所国家杰青、岗位科学家等领衔的100多名教师,以及产业教授领衔的80多名企业专家,建成产教联合团队,实现产业链全覆盖,成员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结构优化。与行业龙头企业、主产区所在政府等多主体协同,建成以首批产教融合基地、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为代表的实践基地40多个,实现主产区全覆盖,校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如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综合集成岗位专家李龙、桑树栽培生理与密植高产岗位专家刘利带领团队成员及有关专家,积极为院所产教融合及实践教育基地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5000亩果桑基地提供种质资源与服务,合作建立东方紫桑产业研究院,开展果桑栽培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服务,为茅山革命老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帮扶。目前,公司所在的茅山镇已建成“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村”,800余名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超2万元。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桑果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一座万吨级现代化紫酒酿酒厂,年销售超1亿元。李龙获“首届江苏省蚕桑学会突出贡献奖”,刘利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个人”。
四、成效经验
1.学身边典型,获取榜样力量
以身边典型“时代楷模”赵亚夫为榜样,院所多次邀请赵老与师生交流,并组织全体党员赴句容市“赵亚夫事迹馆”,学习赵亚夫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永葆本色、淡泊名利、至真至纯的奉献精神;学习赵亚夫把兴农富民作为不懈追求,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把农民当亲人,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赵老的事迹和精神一次又一次激励着院所全体科技人员在工作中做到履职到位、服务到位、担当到位、创新到位,致力于转化科技成果,培养科技骨干,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民致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抓科技创新,助推精准帮扶
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长期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我国蚕桑产业恢复世界第一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先后取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和省部级奖励成果。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院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密结合生产需求,积极寻求脱贫攻坚工作与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学生培养等各项工作的连接点,有效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工作。
(1)服务政府,当好决策参谋,优化蚕桑产业发展环境
① 起草完成了《2009-2018年度蚕桑产业技术发展报告》,分析了2009-2018年国际、国内茧丝生产与贸易概况,对国内外蚕桑产业技术研发进展进行了详细总结,提出了今后蚕桑产业技术研发重点和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② 积极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为工信部等六部门文件《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15年)》的编制做出较大贡献;起草《关于推进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关于首届桑蚕经济论坛的情况报告》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批示。
③ 应云南省陆良县农委,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铜山区农委,盐城市东台、射阳县农委,南通市如皋市农委等多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邀请,为当地蚕桑生产中蚕病发生的原因、农药污染对养蚕的影响及采取的防范措施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咨询,为当地蚕桑业的安全生产和农林害虫防控提供了服务。
(2)合作企业,攻克难关,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① 为四川省西昌市蚕种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蚕种场、射阳蚕种场、南通天泽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提供技术服务。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蚕种场、绍兴大禹蚕种制造有限公司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剂“阿苯达唑粉”的试验示范,生产350个批次55万多张蚕种,无毒蚕种比例明显提高,达到95.7%,合格率100%,无蚕种淘汰,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② 为句容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徐州市二陈桑果园、丹徒区路生家庭农场等果桑企业及桑果种植户提供果桑栽培技术培训;为内蒙古桑生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提供饲料桑产业发展咨询,为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③ 为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及成员企业开展服务。组织中国丝绸桑蚕品牌产品(扶贫产品)展览会,组织首届桑葚酒产业论坛暨品鉴发布活动,评出优质桑葚酒企业16家、优质桑葚酒品牌企业3家、优质桑葚种植基地5家。主办两届桑蚕经济论坛和桑蚕产品“直播带货”活动,线上线下共100多万人参会,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3)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① 多次赴高沟镇及下属扁担村对蚕桑扶贫产业园项目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从桑园建设到小蚕饲养、蚕茧采收、烘干和销售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运作模式建立,为园区顺利投产和扶贫工作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2019年建成桑园550亩、大蚕饲养大棚80座、小蚕共育室256平方米,安装自动烘茧机1台,采用院所提供的杂交桑品种及密植高产栽培模式,应用机械条桑收获,实现全年滚动式多批次养蚕。2020年,该园区饲养蚕种1350张,生产蚕茧45吨,养蚕收入150万元,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涟水日报于2020年10月20日对此进行了报道。
② 对南通、盐城、徐州等江苏主要蚕区开展蚕桑技术帮扶活动。多次进行养蚕技术及疾病防控技术、蚕药种类及使用方法、桑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培训。组织或参加徐州铜山、宿迁泗洪、南通海安等地蚕桑技术培训100多次,培训人员10000人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2000人次。
③ 多次为各地蚕桑生产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开展应急服务。如针对东台、如皋晚秋蚕蚕病大面积发生的情况,团队经过现场调查以及显微镜检验,确定发生的蚕病为细菌性肠道病,提出后期饲养管理、用药等技术措施,为蚕农挽救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为两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交了调查鉴定报告。
五、推广实施考虑
在后续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各地发展现状,及时提供精准帮扶,实现帮扶工作的持续开展、持续改进、持续出效。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为我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协助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在东部蚕区,突出优质蚕桑品种及高效种养技术支持;在中西部蚕区,突出抗性品种及轻简化种养技术支持;广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抗菌核病果桑品种推广应用;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技术服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