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六三三”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3-12-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新颁布的职教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围绕山西省教育厅牵头并出台的《关于巩固拓展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办学方向以及与山西吕梁岚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口帮扶情况,牵头筹备建设“山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积极探索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六三三”融合模式,在推进中力求“把职教课堂建在山西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做到“为乡村导航、为乡村育人、为乡村赋能、为乡村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服务乡村振兴基本情况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目前在校生9180,其中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民为主体的扩招学生为3320人。学院立足于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直播与运营、党务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形成“以教促智”、“以智促志”的良性循环。通过知识给予、技能培养、文化挖掘、产业发展等路径探索, 促进了乡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索了“外推”与“内生”共进式“六三三”融合模式,通过探索“省县乡联动”、“养训练结合”、“校地课链接”等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同频互动发展。以2023年上半年度为例,共开展职业培训项目9个,共培训1135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85人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人员306人次,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和农业生产经营人才294人次。

  (二)“六三三”融合模式的基本内涵

  以“六扶”为逻辑起点:聚焦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招生就业、教育资助、三教改革等,实现“校地融合”,把“扶志”“扶心”“扶智”“扶技”“扶资”“扶业”作为帮扶重点和融合模式的逻辑起点。积极开展扩招新型农民、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山西省乡村振兴特色校建设工作。

  以“三合”为实施重点:主要体现为“教育--校内外联合”“人才---养训练结合”“产业---校地课链接”。在招生、培训,教学、就业方面形成精准助推体系,推行实施“课程、课堂、基地、产业、农校、高校”六方联动的职业教育服务赋能乡村振兴融合模式。

  以“三点”为目标统筹:通过融合模式的架构实施,体现上、中、下三个层面的融合点。一是在宏观层面找到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体现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山西特色;二是在中观层面找到山西职成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体现“省县职教成教统筹统整”的融合思路;三是在微观层面找到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结合点,体现“专业课程、实践课堂、乡村课题” “三课整合”的教研行动思维。

  二、实施进展

  (一)以“六扶”为起点,产学研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赋能

  在省、市、县、乡四个层面,在职业教育培训、教学、招生、就业四个方面,以及校内、校外、社会、乡村四个维度,形成职业教育四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一是持续开展对口帮扶。以岚县高级职业中学(职教中心)对口帮扶为纽带,成立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帮扶工作主要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以 2022 年为例,全年共开展职业培训项目3个,共培训 1080 人次。其中,帮扶院校培训对口县新型职业农民 121 人次,培训对口县下岗职工 12 人次,培训对口县农民工 168 人次,培训对口县退役军人 54 人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公共服务人员 145 人次,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72人次,开展普通话示范培训 148 人次。职教中心“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2543 人次。

  二是创新育人方式。面向对口帮扶县岚县农村两委委员设立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党务管理扩招学生订单班,分别招录学生48人、102人、20人、52人。开展校内全日制高职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与运营、行政管理、现代物流等专业高职人才培养,在教学实践、培训实训、咨询服务、乡村课堂以及招生教学、资助就业等方面构建对口帮扶工作体系,把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学费资助的同时,“一人一档”加强针对性的就业服务。2022年度共招收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学生61人,享受助学金政策学生50余人;资助对口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2万元,资助对口职教中心资金10万元、设备价值2.1万元。通过构建学生招生招工一体、优先推荐就业学生26人,联合培养对口县全日制职业学校38名学生。

  三是扎实开展深度调研。优化驻村工作队成员职业教育专业人员结构,先后选派6名专业教师担任驻村帮扶队长和队员,驻村周期为两年,队员们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帮扶地的基本情况、对口帮扶学校的发展情况。依托消费帮扶、朋友圈推广、电商直播、新媒体带货等形式,拓宽产品销路,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全年度共深入县域职教中心、乡镇企业等开展深度调研和特色产业调研20余次,形成院级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共育创业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等课题3项,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建乡村生活 振兴乡村经济》获山西省铜奖。目前,协同县域乡村企业正在统筹谋划共建乡村产业职教集团。

  (二)以“三合”为重点,培养培训“三个类型”专业人才,为乡村育人

  一是立足生源实际培养高职人才。山西经贸职业学院80%的学生来自农村乡镇,回乡就业率在48%。通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对于学生学习的政策红利,为基层培养了多样化人才,让一批农村学子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技能,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培训学生学员热爱家乡、发展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二是开展新型农民扩招培养工作。2019年到2021年,学院招收扩招学生共3320名,其中有一大批是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民,通过扩招学习特殊性和多样化的实际,实施分类教学,利用大数据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培养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半工半读、送教下乡、开设校内业余班等形式创新性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向新型农民提供“适应教育”,目前,已毕业学生213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农业农村、基层管理、社区学院、公共管理、乡村旅游、基层党务管理、建筑工程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文化传承。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新增网路直播与运营、党务管理等新专业共5个,开设有关涉农专业8个,建设《山西全景导游》,《山西地方文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获批《山西地方文化创承与创新》省级思政教育工作室,面向扩招学生的行政管理专业、建筑工程管理被评为山西省十四五第一批品牌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

  (三)以“三点”为统筹,拓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渠道,为乡村助推

  一是依托山西乡村振兴大讲堂开展专题培训。由学院组织牵头、山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发起、定期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系列课程,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学习培训的方式面向全省开放授课,与娄烦县、工信厅先进制造业、神农集团、建工集团等县域企业联合举办了乡村基层骨干赋能提升专项培训班、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以及全省干部驻村示范培训班两期培训,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讲解”、“发展直播电商 助力乡村振兴”“提高沟通效能 助力乡村镇振兴”和“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探讨”等专题培训,针对性地解决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增强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解决农村居民对生产或销售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需求。学院把全省对口帮扶工作和岚县高级职业中学作为联系互帮互扶的重要渠道,开展基层干部、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领域的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2022全年联合培养300余人,并建立了学院岚县职教中心优质生源基地。

  三是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农村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结合对口帮扶县的资源产业等实际情况,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当地的旅游规划、岚县土豆宴、岚县花馍等特色产业的整理研究,艺术设计系师生为岚县开展文化墙绘、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外包装服务等研究,同时,协同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产学研用结合、研成果转化,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发展新产业。目前,已派出驻村帮扶人员、三下乡师生350人次。

  三、主要特点

  (一)统筹推进融合模式,全方位形成系统工程

  发挥职业院校优势,结合县域农业、旅游、土豆、专业镇产业等资源条件,协同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帮助对口帮扶县发展特色食品、手工业、特色文化等,用好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依托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指导乡村休闲游、农家体验游以及乡村生态、文化、电商、康养等新产业的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主打“艺术美乡村”品牌获全国样板党支部。

  (二)全面深化职教改革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与山西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与山西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技术创新、职教铸魂育人品牌等。深入开展专家指导、师生支教、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通过援建项目、捐赠设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研讨、同步课堂、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校地”协同创新,优化社会服务

  “校地”联手,以“产教融通”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双元联动、双赢互惠”的协同育人模式,完善政、行、企、校、社会第三方等多方参与的中高职学院达标工程推进工作等,让“校地”成为了办学双重主体。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优化乡村振兴人才专题培训,帮助县域劳动力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业务素养。

  (四)实施对口帮扶的实践平台,形成职教育人新体验

  在对口帮扶县开展“三下乡”、培训实训、志愿服务、乡村课堂建设工作等。通过经常性、常态化实践体验和调查研究,把对口帮扶县作为职教联系基层的渠道、实践教学的载体、改进作风的平台、创新基地的试点。贯彻职教新发展理念,共同理清省级、地市县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把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动员学院干部师生到一线长才干、做贡献,挖掘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创作摄影、文学、视听等作品,生动展现乡村发展新变化。

  四、成效经验

  (一)四位一体,为乡村振兴领航

  以“专委会”为依托,主要从专题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发展规划编制、研究成果转化四位一体,为乡村振兴领航。牵头开设“山西乡村振兴大讲堂”,把对口帮扶工作和县区职教中心作为联系互帮互扶的重要渠道,增强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二)多方联动,为乡村振兴助力

  以联创联动为途径,建设田园课堂、三个平台、“六三三”协同推进机制,为乡村振兴助力。构筑“田园课堂”系列教学资源和校县联创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建设工作,遵循“挖掘一乡镇产业、对接一个专业(群)、支撑一个平台”,推进“六三三”协同行动计划,推动职教在服务乡村文明建设、民生需求、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突破。

  (三)三方互动,为乡村振兴育人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立足生源实际、优化专业内涵、培养新型农民三方互动,为乡村振兴育人。围绕山西省乡村振兴,以2023年山西省乡村振兴特色校的建设为引擎,在农业农村、基层管理、社区学院、公共事务、乡村旅游、基层党务管理等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四)一体推进,为乡村振兴赋能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纽带,高(职)中(职)一体、对口帮扶点一体推进,为乡村振兴赋能。深化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继续深化“月报简报”“季报总结”机制,确保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五、下一步的推广

  (一)形成“职教优势+乡村发展”助推体系。继续发挥学校优势特色,主动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课程、课堂、基地、产业、农校、高校”相结合的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模式,打造地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

  (二)创新“职教改革+乡村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职教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与山西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相适应的社会服务、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通过援建项目、捐赠设备、人才培养、共建基地、技术服务等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增强“人才培养+乡村建设”适应适配性。培养服务乡村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面向基层服务的招生专业。通过校企校地联合、订单定向培养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能手、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在生态农业、新兴康养、乡村文化、电商营销方面等多渠道开展培养培训,实现在乡村产业链上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

  (四)深化“涉农专业+三农服务”专业群建设。发挥涉农专业群的聚集效应,重构专业群逻辑群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现代学徒制和地方产业新型学徒制,支撑地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五)优化“省市县联动+校地联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省市县三级“一盘棋”“一张网”协同育人模式,在校企双元联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创新就业、地方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总结提炼新时代乡村文化内涵,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