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延边大学:扎根边疆,服务边疆,让精准帮扶之花在延边大地绚丽绽放

2023-12-12 来源:规划司收藏

  2015年以来,延边大学按照中央、吉林省委和延边州委的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时作出的“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殷殷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做好精准帮扶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延边大学负责龙井市光昭村(脱贫村)、子洞村(重点边境村)、勇新村(重点边境村)的包保帮扶任务。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区域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投入延边新农村建设,助力延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让精准帮扶之花在延边大地绚丽绽放。

  一、基本情况

  延边作为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是吉林省脱贫攻坚两大主战场之一,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共有4个国贫县(和龙市、龙井市、安图县、汪清县)和1个省贫县(图们市),304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43个)。截至2020年底,所有贫困县均已脱贫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延边州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阶段。

  延边大学创建于1949年3月,地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是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较早创建的地方综合性高等学校之一。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大学。73年来,学校始终沐浴着民族政策春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近年,延边大学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综合性的特点,坚持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笃定前行,牢记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帮扶新模式与边疆乡村振兴新路径。

  二、实施进展

  学校先后针对龙井市光昭村、子洞村、勇新村分别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并全部完成。学校先后出台了《延边大学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制定了《延边大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延边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开展帮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先后选派10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全校中层干部全员包保,2200余名教师全员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学校顺利完成吉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邀请延边州委州政府及相关专家召开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系列研讨会;在图们市水南村和龙井市光昭村建立2个“乡村振兴工作站”。学校连续三年获得省直部门包保帮扶工作优秀单位,省级嘉奖5人,帮扶累计入户1200余次,为包保户解决困难问题400余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包保村全部脱贫。学校先后承担兴边富民行动与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0余项,部分成果被延边州委、州政府采纳。学校成为延边州编制年度“蓝皮书”主要智力基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科创动力。学校包保村全部脱贫摘帽,群众认可度均达到100%。学校主要参与设计建设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新农村新貌图片跟随神舟十四号飞船遨游太空,并由航天员刘洋在太空惊艳展示。

  学校依托“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人才服务体系,先后开展了“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几年来,选派涉农专家233人,实现延边州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开展各类培训、技术指导等100余场次,为延边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30余项,在乡村推广实用技术50多项,服务企业和农民合作社200多家,培训农技人员5000多人。

  学校充分发挥“双语、双文化”优势,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延边大学)在边疆地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汉双语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民汉双语支教、支农、支医12个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142支,2000余名在校生参加,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其中,“学伴+”重点学生群体网络学业互助志愿服务分队为700多个抗疫医护家庭、困境家庭、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服务,累计时长超3万小时。服务团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者优秀组织奖”、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优秀品牌项目、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荣誉27项。红石榴乡村振兴服务团、红基因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团开展覆盖延边州的“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服务活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精准帮扶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一系列精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面助推了延边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三、主要特点

  (一)加强支部联建,突出党建引领

  学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和重点边境村党组织建设。指导包保村建全党员联系群众“1+N”工作体系,有效落实包保村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包保村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工作。开展支部联建,光昭村党支部分别与延边大学科技社科联合支部、延边大学学工部支部、药学院学生支部签署了联建协议;勇新村党支部分别与延边大学科技社科联合支部、延边大学统战宣传联合支部、艺术学院党支部签署了联建协议;子洞村党支部与延边大学工学院党支部签署了联建协议。通过党建引领,开展“一对一”支部联建活动,使包保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二)加强党委领导,强化主体责任

  积极发挥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先后制定了《延边大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延边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22-2025年)》,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统筹乡村振兴工作。2015年以来,学校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工作28次,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到村调研指导工作65次。落实帮扶责任人与全体包保户进行一对一精准对接,始终坚持入户帮扶及慰问活动,累计入户1200余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三)加强教育帮扶,提升文化素养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切实提高包保县市中小学校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2016年开始,延边大学与龙井市教育局签署了《龙井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合作协议书》,先后开展了龙井市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170人)龙井市教育系统副股级后备干部、后备人才选拔培训(50人)等。2019年,延边大学承办了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项目“全省散居区朝鲜族基础教育科研型双语教师培育项目”,该项目为全省散居地区朝鲜族中小学校打造一批德才兼备、双语兼通,能研究、会改革、善指导的科研型双语教师拔尖人才,推动了区域朝鲜族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朝鲜族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依托驻村工作队开展“农民夜校”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智力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加强产业帮扶,助力群众增收

  开展产业联动,包保村已基本建成 “包保单位援建、镇级统筹、村级特色”的三级产业发展格局。

  在光昭村,确定了以项目带动发展的目标。积极推进“米酒厂项目”,深入谋划“中药种植项目”,进一步夯实庭院经济。通过产业化项目预计为每户村民增收1500余元。在勇新村,确定了旅游兴村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现已建成边境旅游研学基地1家。勇新村成立《白金乡勇新红色乡村旅游研学基地专业合作社》与《龙井市月爱露营地》牵手建设勇新村民宿项目,2022年投资15余万元扩建和完善林宿项目,预计为每户村民增收500余元。在子洞村,确定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协调广发证券为子洞村争取100万专项资金用于《子洞村豆油加工专业合作社》建设,预计为每户村民增收1000余元。

  (五)加强消费帮扶,拉动乡村经济

  为深入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9〕37号)要求,学校精准谋划,创新举措,截止目前,学校派出扶贫集体用车80余次,赠送慰问金60余万元,捐赠物资150多万元,累计采购大米、蜂蜜、苹果梨等特色农产品消费金额300多万元,并获得832平台采购先进单位,有效地拉动了包保村的经济,巩固了我校的脱贫攻坚成果。

  (六)加强医疗帮扶,保障服务水平

  学校大力开展医疗帮扶,定期组织延边医院医护人员对包保户进行免费体检及送医送药活动20余次;组织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青年志愿者持续开展“三下乡”义诊及健康知识宣传活动60多次,从医疗健康角度有效的保障了乡村振兴。

  (七)加强亲情帮扶,提高幸福水平

  学校注重开展亲情帮扶活动,以温情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面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进行包保责任人与包保户之间的亲情帮扶慰问活动;驻村工作队组建“亲情小屋”和“爱心超市”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青年志愿者开展“学伴+”志愿服务活动,为包保户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服务。

  (八)科学研究提升“精准帮扶”

  学校先后承担“兴边富民行动与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8项国家级项目;“基于田野调查的"十三五"时期吉林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等近百项省级以上项目。部分成果被延边州委、州政府采纳。

  (九)成果转化,助推“精准帮扶”

  学校先后将米酒、软枣猕猴桃、肉牛养殖、长白山道地药材等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为扶贫项目。延黄牛团队成果相继转化到周边县市,近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推广软枣猕猴桃示范园达1500亩,潜在经济价值1亿2千万元。通过开展延边州农村大调研、教农旅综合乡村振兴模式和精准帮扶,先后将龙井市光昭村、图们市水南村、和龙市光东村打造成了边疆少数民族脱贫示范村和标杆村。

  四、成效经验

  (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乡村振兴需要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特色优势,注重内涵建设;始终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助力延边乡村振兴,不断提升边疆地区的民众生活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打造科研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加强农业农村领域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打造“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延边黄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延边特色高品质牛肉精深加工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等国家级涉农科研平台,提升学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组建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依托,统筹现有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三)优化人才培养,构建乡村人才队伍体系

  学校调整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扩大涉农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产业型学院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一懂两爱”和“肯干、实干、能干”品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依托产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平台,加强乡村管理人才、乡村经营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定向培训培育。与延边州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建构一院多点的乡村振兴培训体系,致力于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助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助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探寻文化传承,打造文化内涵建设

  1.学校围绕“千村故事、万村传承”打造延边名村展示馆。集中展示历史文化村落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传统业态、人居环境等优秀农耕文化。通过示范点建设,大力提升村落文化建设品味,培育“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示范村落。

  2.学校围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展开。组织团队,深入行政乡村,挖掘村落历史,激活优秀民俗,总结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建设的经验,探索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建设的长效机制;组织师生文化下乡,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在乡村文化兴盛中作用。先后打造了“水南村文化长廊”和“光昭村民俗文化馆”的文化品牌。

  (五)注重国际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1.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打造一批农业农村领域的学科引智基地,汇聚国际大师,扩展国际视野,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国际化品牌。

  2.举办国际高峰论坛,依托“长白山论坛”和“图们江论坛”,及时交流国内外乡村建设学术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责任编辑:许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