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乡村振兴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医药高校优势,创建“青”助健康志愿服务队,依托三下乡活动,多次赴乡村开展志愿服务,立足乡村居民健康需求,构建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路径。
“青”助健康志愿服务队是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复合型服务组织,由我省5位国医大师为指导,27位专科老师带队,87名临床专业学生为主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年来,团队跨越山西省11个市的59个行政村,行走1000余公里,走进3687个家庭,开展志愿服务达9720余小时,惠及人群达30000余人。团队以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为核心理念,通过多次实践检验、内容细化等过程,最终探索出了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为核心,“知—行—养”三环相扣的提升路径。目前,“青”助健康志愿服务队团队成员把服务落实到三晋大地上,在社会服务中磨炼师生爱国奉献的坚定意志,在志愿实践中砥砺人格品质与专业技能,引导青年学子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真心真情真帮扶,凝心聚力助振兴。
一、基本情况——岐黄学子+志愿服务,以健康乡村建设护航乡村振兴
(一)传播岐黄智慧,培育仁心出芽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开拓性作用。“青”助健康志愿服务团队紧扣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以来,“青”助健康志愿服务队秉承“厚德求真,守正创新”的校训,发挥中医药特色学科优势,通过进行志愿培训,规范服务流程,构建反馈闭环等措施,使得中医药志愿服务活动从“假期”拓展至“日常”,由“医病”深入到“医心”,将中医药志愿帮扶与专业学习、校地合作等重点工作相融合,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自成立以来,我校“青”助健康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荣获2022 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团队、2022 年暑期三下乡活动全国优秀实践团队、第六届最佳志愿服务团体奖、第 18 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第 18 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青”助健康志愿服务团队相关事迹,先后受到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网、搜狐网、山西青年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并与大宁县、岚县、兴县、稷山县和陵川县达成校县战略合作协议。
(二)构建“知—行—养”发展路径,优化中医药帮扶体系
“青”助健康志愿服务队以“基层居民健康素养提升”与“中医青年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团委统筹、青年服务、群众受益”为主要运行逻辑,融合知识宣讲、基层调研、技能教授、素养提升等多重功能,实现了双向提升,双方获利的良性循环。团队依托中医药专业院校优势,先后于山西省内11个地市59个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健康知识宣讲、中医药养生知识运用、中医基础护理操作规范使用等活动。立足中医药优势,聚集青年力量,总结前期调研数据,构建帮扶模式,持续投入试验,优化服务体系,最终构建起内容上知识、技能、意识全包含,主体上儿童、青年、老人全覆盖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行—养”助力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路径,该模式以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为核心,将健康知识、实践技能、健康意识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实现“硬件”+“软件”的双向提升。
1.知——普及医疗知识,根植健康理念
向59个村落居民宣传基础医疗及健康养生知识。以“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青年讲中医”、“悦读中医”等品牌活动,对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宣传与讲授;在宣传展板栏开设中医药科普专栏,经常性张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等科普内容,不断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辟谣健康谣言,并对老年人养生保健产品进行反诈宣传。
2.行——增强民众体质,提升中医技能
在当地村民亲身感受义诊服务时,请讲解员声情并茂讲解国家健康素养提高要求,增强村民的信服感和认同感,并进一步向当地村民讲解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向村民们展示并讲解拔罐、推拿按摩等基础理疗知识,让他们理论与实际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感受理疗作用,感悟中医魅力。同时采用艾灸、拔罐、按摩、测量血糖、血压、血脂中西医结合理疗的方式,高效促进农民健康素养提高,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
3.养——提升健康素养,融入民众生活
向当地推行中医养生方法与健康生活方式,使得中医药知识密切融入村民生活;联合当地政府,拓宽宣传渠道,助力建成康养村落,营造健康文化,培育健康人群;定时征集健康故事,让广大群众讲好自己身边传承健康家风、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提升家庭及成员个人健康素养。
二、实施进展——稳扎稳打,在乡村振兴育人中体现新时代高校与青年的责任担当
团队始终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为目标,老师定期对成员团队进行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古交市安家沟村、河下社区为例,通过对卫生所负责人的电话回访,我们联系到工作人员共11名,其中8人认为通过技术培训,工作人员的诊疗技术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同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乡村居民“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的重要目标。同时居民对于中医药的接受程度由35.1%提升至51.3%,对中医药操作技术规范度由12.3%提升至23.6%。
团队采用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化的帮扶措施,全面提高了乡村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能力、增强了村民的健康意识。2021年以来,我们创建了4个微信群,持续关注312名农村留守儿童、156名年迈革命老兵、108名空巢老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年迈革命老兵缓解在战斗中落下的视力模糊、关节疼痛等后遗症;对空巢老人进行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基础护理操作,有效缓解老人们腰酸背痛,颈部疼痛,肌肉萎缩等问题,居民常见疾病知晓率扩大了80%,提高了村民对中医药的信服力,增强了自身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本团队青年学生在“走、访、助、讲”的过程中,深刻体悟新时代发展改革成果,在实践中增强了建设国家的使命感。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培养了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乡村居民的健康福祉贡献了青春力量,更加坚定了中医青年助力乡村健康,筑梦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带给志愿者参与公益的光荣感、幸福感。目前,本团队成员撰写实践心得100余篇,形成规范化调研报告30余篇,切实为乡村振兴构建青春方案;团队161名志愿者中132人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项目、贫困县计划,为西部建设、脱贫攻坚贡献青年力量,在学思践悟中提升自我价值;团队一代创始人姚翔同学于2022年毕业后前往忻州市宁武县东马坊乡担任大学生村官,将青春热血投入于乡村振兴事业中。
三、主要经验——聚焦乡村健康,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探寻健康推广模式
“青”助健康项目团队总结前期调研数据,构建帮扶模式,持续投入试验,优化服务体系,最终构建起内容上知识、技能、意识全包含,主体上儿童、青年、老人全覆盖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以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为核心,“知—行—养”三环相扣的助力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路径。
(一)知行合一帮扶模式,强化中医药帮扶动力
本项目团队针对乡村居民基础健康知识不足,常见理疗技能不熟等问题,为“如何以中医药力量助力乡村健康事业发展”这一问题提供思路,构建“知识+技能”助力乡村居民健康水平提升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讲解与中医药义诊帮扶。以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东阳村为例,本团队成员开展为期七天的中医药系列义诊活动,针对当地村民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进行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同时讲解中医药相关知识,注重知行合一,强化中医帮扶力量。
同时,团队成员不断优化中医药帮扶体系,将健康意识提升融入服务模式,开展健康扶贫成功案例宣讲,中医养生功法队伍组建,实现健康“软件”与健康“硬件”的双向提升。
(二)聚焦重点人群健康素养,细化中医药帮扶措施
面向实践地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革命老区中的革命老兵,联合县级、乡镇、村级政府,遴选帮扶群体,设立帮扶小队,实现从全体村民到重点人群的志愿服务链条,广泛帮扶,精准选取。同时,我们针对“知—行—养”三部分一一细化,针对空巢老人讲解家用急救操作、常用药使用说明、基础养生知识等;针对革命老兵进行深入访谈,在知识讲解和义诊服务的基础上,与其重走红色革命老区,提供更加细致和实效的帮扶和关怀;针对留守儿童,我们将中医药知识融入趣味游戏,歌曲教学,以儿童能接受、肯接受、愿接受的形式开展帮扶。
(三)联合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深化中医药帮扶效果
乡村居民群体基数大,分布范围广,现有的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帮扶受空间、时间限制,帮扶力量有限,帮扶时间不连贯。对此,我们将服务模式升级,打破局限性。我们联合乡村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宣讲与中医理疗实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工作者对接乡村居民,保证“知—行—养”模式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最终,我们形成了以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为目的,以“习知识、学技能、提素养”为核心内容,以“空巢老人、革命老兵、留守儿童”为重点人群的“一核引领,三环相扣”的 “知—行—养”助力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路径。
四、未来展望——双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育人与健康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
在我校已取得的健康素养提升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创新“青”助健康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促进乡村健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发挥中医院校优势,深化项目实施成效
在未来,本团队将从理论层面、数据分析层面、实践层面入手,不断增强理论创新,依托我校中医药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我校中医药学子与当地政府结对帮扶,到2027年,以晋中市为原点,通过采取“1+N”的形式深入探究山西省内未涉及区域的健康素养水平。通过持续推广“知一行一养”助力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新路径,增加数据样本,更加深入全面的探索本模式的可行性,不断优化模式,保证本团队提出的“知一行一养”健康路径可有效实施。
(二)构建中医教学平台,开展多元帮扶路径
为保证中医药帮扶活动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开展,我校计划建设“中医育人”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招纳来自省内外的本、硕、博各层次师生积极参与,以及来自全国的优秀中医学者携手共进,共同传播中医知识和健康内容。平台以“引上来+走下去+在线学”三步走的战略开展人才培训,助力帮扶路径实施。
1.引上来。以乡村卫生所为单位,分期分批次组织乡村医生到我校进行学习。每批次学习不少于一周,内容包括集中授课、跟师学习、临床实践,也可根据学员需求,安排到相关科室学习。截至目前,我校已组织了32所村落的乡村医生教学培训。
2.走下去。根据当地需求,我校分批次组织师资下沉到乡村卫生所进行现场指导,每批次指导时间不少于3天。并于每年寒暑假安排志愿团队赴乡村开展健康培训。
3.在线学。开展线下培训学习的同时,我校充分发挥中医药高校的作用,建立中医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学习,持续做好“每周一课”。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于一体的系列乡村健康素养提升课程,促进中医药知识与村民在健康路上的双向“奔赴”,助力中医药帮扶路径实施。
(三)加固双向助力链条,优化青年实践体验
为了更好地保证乡村健康素养路径的实施,我校将联合青年志愿团体,依托我校各地青年学子,开展“一队一村,回村实施”新模式,团队成员重点吸纳来自乡村的山中医学子参加志愿计划,让他们通过项目的培训可以重返家乡,形成“到乡村去,回乡村来”的双向促进机制,将中医院校的健康知识,传递到他们的乡村,让健康之花在青山绽放。“一队一村”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村民健康素养的高效提升,还能让中医药学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到乡村去,回学校来”和“从乡村来,到学校去”实现双相推进,为中医药帮扶助力新机。
乡村健康素养提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山西中医药大学“青”助健康团队将以“知—行—养”路径为起点,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育人与健康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为乡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岐黄力量,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