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师大匡互生:五四一把火 抗日大学堂

  匡互生,1891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15年,匡互生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第二年入数理本部攻读天文学。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匡互生参与组织和领导游行,并首先跳入赵家楼,演出了火烧赵家楼的宏伟一幕,点燃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把火。

  为了实现他追求自由、民主、独立的精神家园,1925年,匡互生与友人在上海创办颇具特色的立达学园,聘用参与“五四”运动的北京高师毕业生和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作为教师。正是自由民主的办学思维,吸引了全国21个省以及韩国和南洋的华人学子来这里寻求救国的途径,形成了“北有北大,南有立达”的社会声誉。

  1932年1月28日,国民党政府将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撤走,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凇沪停战协定》,匡互生愤懑地说:“大好河山放弃,百万雄师退却了,叫满面菜色的群众怎么办?”对当局下令学校上“党义”、唱“党歌”不以为然,他抗争说:“我们学校不需要!”反动势力很难在立达学园插手。由于他进步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的热爱,立达学园成了进步学生的“保护伞”。

  匡互生为立达学园耗尽心血,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他却积劳成疾。1942年4月22日,被毛泽东称为“苦行僧”的匡互生停止了呼吸,他以“奋然而起,做点革命工作,为人类留点正气,为社会开条生路”为信条,走完了短促的一生。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19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