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大轰炸”成为校本教材

  8年抗战中,重庆曾作为陪都成为抗战指挥中枢,是遭受日寇野蛮轰炸次数最多、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也最为惨重的城市。从1938年10月4日9架日机首袭重庆至1943年8月23日54架日机最后一次空袭重庆,前后5年间,日寇共出动飞机893架次,在重庆市区投炸弹、燃烧弹1282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两万余幢房屋被毁,财产损失近64亿元(按1937年市值计算)。

  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寇分别出动45架和27架飞机空袭重庆市区,炸死3991人,伤2323人,毁房4761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惨案。炸后的陪都断壁残垣,瓦砾中死尸遍布,到处血迹斑斑。树枝上挂着炸飞的破衣烂衫、断肢、人肠,悲惨景象,目不忍睹。

  1941年6月5日晚,日机24架分三批偷袭重庆,造成了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当警报拉响后,来不及疏散的市民们从3个洞口涌入隧道内,顿时人员大增,隧道内交通堵塞,空气稀薄,一些人感到呼吸困难,为了在洞口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不顾一切地往外冲。隧道内的人们相互拥挤、践踏,有的被踩死、压死,更多的因严重缺氧窒息而死。第二天,从隧道里拖出的尸体在洞口外的石梯上、马路上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而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重庆人民表现出万众一心、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只要空袭警报一解除,工厂照常生产,商店照常开业,学校照常上课。就在1941年“六五”大轰炸惨案后,重庆人民在市中心修建了一座七丈七尺的高塔,称之为“精神堡垒”,它象征重庆人民“万众一心,抗战到底,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的民族精神是摧不垮、炸不烂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牢记历史,重庆市第57中学决定把这段历史编写成校本课程。

  从200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重庆大轰炸课题组”,下设信息技术组、实地走访组、文字资料组三个小组。学生们先后实地走访了重庆市历史文献中心、较场口“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等。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寻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交流展示《重庆大轰炸》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校本课程《重庆大轰炸》的开发和建设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当我们重新回忆重庆大轰炸的腥风血雨,我由衷地感到: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何等重要。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战,即使虏贼再凶残也终究会被我们赶出去!”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9月3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