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是教育部与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共建的大学。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以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广泛的校、地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武汉大学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人才强校、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和服务社会“六大发展战略”思想,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把积极主动地为湖北省、武汉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学校办学一贯的重要指导方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强化为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武汉大学要创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既要面向世界,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又要立足本国和本地区实际,为国家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一直认为,“武汉大学首先是湖北武汉的,然后是中国的,首先是中国的,然后是世界的”。因此,武汉大学长期以来特别强调要大力实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把积极主动地为湖北省、武汉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们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届武汉大学校长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自湖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诞生起,每届咨询委员会都有武汉大学的多名专家担任咨询委员。武汉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弱者权利保护中心,还建立了武汉大学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等一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专门研究地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工程移民问题、“城中村”问题、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非常规安全问题以及社区建设问题等。
2、整合资源,全面合作,始终坚持学校发展与湖北省、武汉市发展的相互促进。作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武汉大学的整体发展与武汉市的发展直接相关。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湖北省、武汉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旅游贸易等牵线搭桥,已经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国际交流最富有吸引力的窗口。学校整合相关科技资源,设立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每年完成组织研究并承担湖北发展研究报告的专项任务,并先后推出了《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03》、《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04》和《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05》,始终关注湖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分析湖北省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探索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思路,提出有助于加快湖北省发展的对策建议。
3、发挥所长,主动服务,努力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武汉大学按照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尽可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形成了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继续教育、高端培训以及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武汉大学不仅为湖北省、武汉市输送了大批党政干部,而且通过创新、创造、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并使其具有信息萃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鉴赏能力。统计表明,武汉大学在湖北省、武汉市每年招生及输送毕业生人数(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见附表一、二、三)。
附表一:2003―2006年我校普通本科新生录取情况
年份 |
招生总人数 |
在湖北招生人数 |
在武汉招生人数 |
2003年 |
6396 |
3093 |
741 |
2004年 |
7229 |
3832 |
829 |
2005年 |
7134 |
3507 |
894 |
2006年 |
7611 |
3456 |
862 |
合计 |
28370 |
13888 |
3326 |
附表二:2003-2006年我校毕业研究生在武汉地区就业情况
年份 |
就业总数 |
博士 |
硕士 |
2003年 |
1037 |
289 |
748 |
2004年 |
1305 |
379 |
926 |
2005年 |
1276 |
205 |
1071 |
2006年 |
4439 |
705 |
3734 |
合计 |
8057 |
1578 |
6479 |
年份 |
参加就业总人数 |
在湖北省就业人数 |
在武汉市就业人数 |
2003年 |
5526 |
2835 |
2249 |
2004年 |
6180 |
2780 |
2298 |
2005年 |
5705 |
2074 |
1686 |
2006年 |
4325 |
1933 |
1581 |
合计 |
21736 |
9622 |
7814 |
4、贡献智慧,产研结合,全力构筑湖北省、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多年来,学校科研人员用知识和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有文科教师为武汉市发展战略所做的决策咨询,也有理工农医等方面的专家在应用开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如李崇淮教授关于武汉“两通(交通和金融流通)起飞”的理论、伍新木教授提出的“汉南”经济模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生科院教师研制的“卟啉铁补血剂”技术,被武汉市红桃K集团采用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2000年以来,在武汉市,我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组建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共转化科技成果30多项,涉及生物与医药技术、新材料、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3S技术、化学化工、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吸引社会投资与产业资金3亿多元,累计生产总值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及特点,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沿领域开展攻关及配套服务,解决了大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性、关键性和复杂性问题,如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仅在湖北省就累计推广2300万亩以上,为湖北省水稻品种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武汉大学与20多个省、地、市、区以及一批大型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基地和科技服务中心,并在一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武汉大学通过创建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创业者及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武汉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积极履行知识创新中坚以及社会技术源的职能,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武汉大学在氨基酸技术研发方面具有的传统优势,多少年来使我国数百家企业直接受益。同样,高性能环保电池在湖北省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
5、创新机制,放眼全国,从需求实际出发创办高规格高水平的研究院。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技术优势和人才资源,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创办高规格高水平的研究院,是武汉大学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学校现已成立了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惠州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宜昌三峡研究院和东北研究院。各研究院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但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很好的成绩。为了贯彻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服务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黑龙江测绘局在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共建“武汉大学东北研究院”。研究院立足东北地区高技术人才培养,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积极开展相关科研课题和技术开发、改革项目的合作研究,联合培养适合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研究院积极推进基于位置服务(LBS)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东北三省的LBS的联盟,创办LBS的龙头企业,力争在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化转型中形成其新兴主导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