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构?重建?重塑

2006-12-26收藏

  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指出: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分数至上、效率至上。从微观层面来说,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价值观导致了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引发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校长、学校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紧张。包括择校等在内的社会对教育的种种不满,其根源也在于此,并导致教育环境的扭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教师承受了很多压力,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学生疲于各种考试,厌学情绪也十分突出。方展画认为,和谐的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强调缩小各地区、各校和各群体教育之间的非均衡性;强调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强调各类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注重学校与家庭、社区等的联动,使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润滑剂”。当前和谐校园建设十分紧迫的是解决三件事:重构师生关系,重建校园生活,重塑学校文化。

  重构师生关系

  校园内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重构,师生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学与教育两个基本方面。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必须把握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沟通,是人格感召,是文化熏陶,是精神引领。师生间的和谐教育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性关系。

  重建校园生活

  校园和谐的基础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和谐。校园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和谐的校园生活首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游戏玩耍、运动健体、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科学探究,等等。和谐的校园生活必须是快乐的。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丢失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谐的校园生活应当是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的。要使人脱离低级趣味,走向高尚、典雅,就要引导人过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总之,“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在于营造丰富的、快乐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

  重塑学校文化

  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营造。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这种文化的最大特征是生命平等的观念和尊重博爱的思想,不论智力优劣、外貌美丑、地位高低、经济贫富,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尊严,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和谐文化是一种尊重文化、对话文化,处处渗透着平等、尊重,时时高扬着人文品味,彰显着人性之美、人格之光。因而,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学校尊重文化的价值认同。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