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王洛宾传世经典《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的这片土地上,学校对于一些渴望知识的高原娃来说,也曾经是“遥远的地方”。高寒高海拔、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一度让当地基础教育这盘棋下得格外艰难。
“青海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牧区居住特别分散,学生上学相当困难,直到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启动才让这一现状有了根本的改观。”3年4.6亿元资金的投入,让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杜小明亲眼见证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给高原娃带来的温暖。
寄宿制工程,让学校不再“遥远”
“我想家!”“我没吃饱!”“生活没意思,我真想哭!”3年前,学生们在日记本里写下的那一段段辛酸的文字,让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民族完全中学语文教师代吉卓玛至今记忆犹新。
“寄宿制实施以前,我教的班上,20多名学生的三餐几乎没有吃饱过。”代吉卓玛说,当时学生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每月要花200元,这对人均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牧民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于是,手提肩扛,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家里给孩子送大馍的家长就成了代吉卓玛挥之不去的记忆。
从最初的一个年级三个班,到现在在校生1158名、寄宿生600名,2003年进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海晏县民族完全中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拔地而起,代吉卓玛从学生们的笑容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该校校长芦显明激动地告诉记者,有了国家“两免一补”和农村寄宿制工程的好政策,农牧民家的娃娃都能上中学了,而2003年以前这里的初中升学率只有50%。
感到幸福的绝不仅仅是海晏县的学生们。2004年至2006年,青海省共完成297所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45.97万平方米。目前,该省的工程建设进度已由西部省份的倒数第二名跃升至目前的第一位,规划中的工程全部竣工后,将满足6.5万余名学生的寄宿需求。
控辍保学,帮学生找到回“家”路
“二塘乡原来没有初中,2002年借乡政府的两间办公室办起了初中部,当年的初中入学率只有28.4%,2006年寄宿制学校建成后,这个比例达到了117%!”站在化隆县二塘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楼前,二塘学区中心校校长喇生华向记者讲述着二塘乡基础教育的变迁。
117%?!看到记者眼中的疑惑,喇校长连忙解释道,由于寄宿制学校和“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实施,让不少辍学回家的“超龄”学生开始重回校园。
在三楼的一间男生宿舍里,记者见到了被喇生华劝回来的学生吴国仓。吴国仓说,2003年,品学兼优的他每天都在努力学习和勤奋劳作中向着自己的大学梦一步步靠近,然而一次帮家里干农活儿的意外导致左锁骨骨折,4800元的手术费让他不得不在初二那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大学梦。那之后,从浙江到江苏、上海,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涯让他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直到他接到了喇生华打来的电话。“喇校长跟我说现在学校和以前不一样了,可以寄宿,还有国家和省里给的资助,让我不要考虑经济问题,放心回来读书。”
“以前劝家长让孩子上中学,都得靠强制手段,每年都有25%的学生是强制入学的!现在全县30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再加上‘两免一补’配套,强制入学的学生比例已经下降到10%。”化隆县教育局局长冶青祥说。
据统计,2006年,青海全省享受免学杂费的学生人数达到63.6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6.7%,全年下达资金5590.4万元,贫困家庭的学生还能享受到每生每年至少300元的资助,化隆、循化、贵德等县还率先实现了农村中小学“零收费”。迎难而上,力破管理师资困局
校长去疏通厕所,这事儿不常见吧。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民族寄宿学校校长多杰就是从通厕所开始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农牧民的孩子在寄宿前还一直跟家长过着游牧的生活,对宿舍里的冲水马桶很不习惯。”多杰告诉记者,第一批寄宿生住进宿舍后,厕所三天两头就堵一回,他就带着学校的教师一个个去疏通,时间长了,学生们也慢慢习惯了使用冲水马桶。
“管好一所寄宿制学校比建设一所寄宿制学校更难!”教育厅副厅长他扎西介绍说,这所学校光管理制度就出台了199项,“而且这些制度决不是只挂在墙上的。”刚一走进宿舍,记者就被值班室内一面墙的学生住宿卡吸引住了,每个卡片上都有一名寄宿生的照片、姓名、所在班级及班主任姓名等详细信息。“每个学生的宿舍里也有一份学生住宿卡,这样哪个学生不在宿舍,值班教师都能及时发现并和班主任联系。”多杰说,在高原建这么好的寄宿学校不容易,管理一定要跟上。
而对今年7月刚搬进崭新校园的共和县环湖民族中学校长杨忠丹巴来说,师资不足更是个现实的难题。“12年的工作可能都没有北京一个月的培训开阔思路,但老师们根本没时间出去培训!”有过一次在北京培训经历的杨忠丹巴特别想让学校的老师都出去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寄宿制和“两免一补”后,学生数量增加使得原来34个教师编制明显不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不足,其他学科的教师只好凭“爱好”开这些课,去县里参加培训都走不开。“学生数量增加,教师编制不足,主要是2004年以后出现的情况,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青海将进行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教师编制调整,主要针对寄宿制后产生的新需求,以后这种调整会每3至5年进行一次。”他扎西说。
“‘两基’攻坚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基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是关乎青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提到惠及几十万青海青少年的“两基”攻坚战略,青海省省长宋秀岩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面对青海省尚显薄弱的财力,宋秀岩把目光投向了“两基”攻坚过程中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即使勒紧裤腰带也要带着感情把这件事情办好。“有党中央的关心支持和全省上下的通力合作,青海省的‘两基’攻坚目标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宋秀岩的目光自信而坚定。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11月2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