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温州大学委员会
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温州大学党委在党员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以“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为载体,创新党员自我教育途径,强化党员宗旨意识,使党员的先进性得以充分体现,进而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一、实施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我校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正确处理好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与加大发展力度的关系,在校学生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加,现有学生党员3700余名,占学校28000余名在校学生数的13.2%。
党员数量的快速扩张对如何有效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为党建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课题。大学生预备党员加入党组织时间不长,他们的信念和知识主要来自书本,缺乏在社会实践和艰苦环境的体验;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现偏差,组织观念、群众观念和团队精神较淡薄,党性观念有待加强。
针对预备党员存在的问题,我校瓯江学院于2008年3月率先开展了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试点。该项制度要求大学生预备党员在一年的预备期内,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参加不少于50个小时的社会志愿服务,并将社会志愿服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不达标者,不得转正。2008年9月新学期伊始,这项制度作为我校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培养的一项基本举措在全校推行。目前,全校共有102个学生党支部的1300多位预备党员参与此项活动。
50小时社会志愿服务制度设置了助老扶残、支教助学、法律援助、科普宣传、环境保护、学风建设、文明服务、结对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内容。一年的预备期内,大学生预备党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并在学校颁发的一张志愿服务卡记载每次志愿服务的日期、时间、内容,作为大学生预备党员的考核依据,并由支部负责人签字和服务对象证明。待预备期满向支部提出转正申请时,同时向支部递交志愿服务卡。制度的推行把党员自觉行动与组织引导、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服务活动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求实效,不走过场,效果明显。
二、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的意义和初步成效
学生党建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采取实践育人的方法,把党的知识教育与具有先进性和导向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对预备党员的全面考察和真实测评,强化了预备党员党性的培养力度,使志愿者行动成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第一,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载体,建构了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途径。载体的创新,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立足实际抓特色。通过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这一有效载体及重要途径,为学生党员了解国情民情、展示自身才华、丰富内心体验、升华道德情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宝贵的实践机会。预备党员在完成50小时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热衷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了价值认同和精神满足。
第二,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创新党员意识养成的实践机制。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把学生党员入党过程教育量化,使教育行为具体化,增强了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党员在走上社会后如何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不仅依赖于他们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他们在内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标,强化自己作为党员的宗旨意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预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宗旨意识的养成。
第三,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创新党员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我们既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尊重学生党员的个性发展。50小时的社会志愿服务使预备党员真正有“事”干,使他们在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过程中,实践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项制度也让党员亮明了身份,明确了党员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有效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拓展了党员教育的主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该项制度的推行取得的初步成效:一是锻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意识。该制度使参与的学生形成了服务社会、关注社会的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奉献中成长,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践行了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受服务对象的欢迎。该制度的推行使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体现在了关爱他人、扶微济弱的实践中,不仅给服务对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三是树立了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的行动让同学们真切地看到了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带动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完善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的打算
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既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实践,也是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新课题。
1.进一步引导学生预备党员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是党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创新,要把该制度对预备党员的实践教育与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通过“网上党校”规定预备党员必读的书目和党的文献、必考必答的测试等强化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预备党员把志愿服务与“网上党校”的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加强预备党员的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着重帮助预备党员提高做合格党员的自觉性和发挥先进模范的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态度,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进一步拓展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渠道
我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传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现有100多个志愿者服务基地。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连续18年义务服务洪殿街道敬老院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学校连续六年选派毕业生参与“两项计划”,有22人被授予四川省、浙江省的“优秀志愿者”称号;学校还获得“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2008年学校参加“西部计划”的21位志愿者中有13人是党员,参加“西部计划”抗灾救灾专项的6人全部是党员。在推行该项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为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开辟更多的渠道,帮助学生预备党员在志愿服务内容设计的可行性、服务渠道的多样性上进一步完善。
3.进一步规范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的考评
我校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纳入整个党员继续教育整体计划,制定短期和长期规划,对预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等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并随着实际的变化不断加以修订。学校正结合新的形势,加紧修订完善预备党员50小时社会志愿服务的考评体系,既要坚持学生党员一贯的考核标准,注重考核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思想收获以及心得体会,又要适当加入创业能力、竞争观念、实践能力、科技含量等指标的比重;不仅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而且也要注重“做贡献”,重视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大学生预备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是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形式,是高校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继续本着有利于党员模范表率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不断加以建设和完善。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