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869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62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减负的建议”收悉,经商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现答复如下:

  “双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教育部高度重视,会同有关部门将其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抓,取得了积极进展。您在建议中提到的要从执法、宣传及强化学校主阵地方面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对我们做好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重点向您介绍四方面的情况。

  一、关于发挥地方政府在校外培训执法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由各地党委和政府高位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确保高效执法、形成震慑。2022年1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司法部印发《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校外培训执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加强党对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把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二是健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合执法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推进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异地之间的协调联动。三是加强督导问责。严格执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充分发挥督学作用,对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力、校外培训治理不到位及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情形的,依法对被督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其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认真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校外培训执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督导问责,提升执法效能,确保“双减”落地见效。

  二、关于提升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教育部高度重视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在三部门执法《意见》中,对提升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能力作了明确规定。一是明确要求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校外培训监管机构,承担本地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职能。二是要求加强执法力量配备,科学设置岗位,统筹各方力量,充实一线执法人员。三是强调上级机构可按程序调用下级执法人员和资源,确保形成执法合力。四是要求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五是加强以案释法,面向全国遴选了422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各地做好执法政策的落地工作。同时,教育部不断规范校外培训执法行为,2022年3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流程图和文书格式范本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8号),根据《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和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实际,分别设置简易程序8个环节和普通程序13个环节,对于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设置听证程序8个环节,制定42个格式文书范本。要求各地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中按图执法,全面使用格式文书,对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部过程记录和全面系统归档,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实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执法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为深化校外培训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三、关于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

  用好主流媒体、新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形成社会良好舆论氛围对“双减”非常重要。前期,教育部已经形成良好惯例,在教育部官网和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定期发表“双减”政策相关文章,及时解读政策,讲解治理措施,充实主阵地,避免错误解读,引导舆论正向发声;在新媒体定期发布“双减”宣传视频,请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以家长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宣传教育政策、讲解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老师”。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继续强化社会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既要发挥中央媒体、行业媒体权威引导作用,也要突出新媒体传播优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地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传递给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推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争取全社会的关心支持,营造“双减”工作良好氛围,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

  四、关于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

  教育部坚持“双减”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督促学校完善教学管理规程,规范教学行为;深入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督促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促进每周5天、每天2小时“5+2”全覆盖,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丰富项目内容,增强吸引力有效性。三是加强优质公益学习资源供给。2022年,升级建设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包括课程教学等9大类优质资源,现有资源达到3.3万余条,其中课程教学资源覆盖30个版本440册教材,有效服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四是推动假期托管工作。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0号),帮助解决暑期“学生无处去、家长看护难”问题,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下一步,教育部将不断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