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发建议〔2020〕274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地方‘十四五’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指导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学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关系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对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对于促进全国教育规划同各省、市(地、州)、县规划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构建目标上下贯通、政策协调一致的各级教育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教育部在谋划国家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同步加强对各地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2020年4月,教育部就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门发文部署,指导各地各高校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6月,组织召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各地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关于推动地方将教育规划编制作为重点工作
“十四五”时期,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规划编制过程中,教育部要求各地在充分认识规划编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高政治站位,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做好与五年实施方案的衔接,深入分析研判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聚焦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求各地把规划编制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实抓好,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成员要全程参与,落实机构、人员及责任,确保规划编制工作进度。
二、关于督促地方做好教育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规划编制过程中,教育部特别注重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一是部署各地开展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认真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剖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借鉴。二是指导各地科学预测分析“十四五”时期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细致深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预测,围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系统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三是在研究过程中切实践行好“一线规则”,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智库等作用,做到开门搞研究、开门编规划。
三、关于指导地方注重教育规划的统筹衔接
教育发展规划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统筹衔接。一是注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衔接。要求各地积极参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教育部分的编制工作,力争把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体现到发展规划中,同时加强教育规划与人口、产业、国土、财政、科技等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要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衔接。要求各地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目标,加快发展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互相融合。三是注重教育规划与上位规划的统筹衔接。要求各地编制规划要加强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对本地区市、县教育规划的指导,确保各级教育目标上下贯通,政策协调一致。
四、关于引导地方做实教育规划内容
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要求规划必须做到宏观指导和具体操作相结合,出实招、做实功、务实效,确保规划可实施、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一是强化战略性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地充分考虑支撑条件、资源环境约束和重大风险防范等,做好需求与投入的测算,研究提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二是改进指标设置。要求各地在全国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测算规划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同时鼓励创新性提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目标。三是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各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规划编制时就要同步研究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细化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能够如期实现。
五、关于支持地方提高教育规划编制的技术含量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水平,确保规划经得起历史检验。在部署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特别强调各地要创新方法,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在教育资源需求、目标指标测算、政策效果评估、意见收集应用等方面广泛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高规划科学性,积极在规划的表达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体现规划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后续在指导各地推进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教育部将充分借鉴吸收您提出的建议,加大对各地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力度。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