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61号
您提出的“关于限制中小学生在手机及电脑上玩游戏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教育工作,将提升学生网络素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作为重要教育内容,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完善法规制度。2019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教技函〔2019〕55号),建立了多方协同的监督管理措施,并对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12月,发布《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试行版本,并做好“适龄提示”推广应用工作。今年6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网络保护”章节,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做出法律规定。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的起草工作。
二、强化专题教育。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信息科技》(技术)等课程中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段推荐了“网络信息辨真伪”“信息社会责任大辩论”等主题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强化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素养。推动各地通过主题班队会、专题教育、编发手册、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预防网络沉迷教育。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网络安全”专栏,从分析网络沉迷危害性、解读相关法律法规、讲解防范办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
三、加强手机管理。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强调,要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强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管理,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进一步细化了学生手机“有限进入校园、严禁进入课堂”的相关管理要求。2021年5月,召开手机管理等“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进一步要求各地各校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加强教育引导,细化管理措施,强化督导核查,形成手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开展综合整治。2019年,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提供付费服务等。2020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2020年建设完成国家层面的防网络沉迷实名认证系统,今年1月起,组织各地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正式接入该系统,并对接入情况进行排查、处置。
五、密切家校协同。教育部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培养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建立健全防止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长效机制。一是指导各地加强对属地网络游戏企业的监督管理,构建分工合作、高效管用的网络游戏综合治理机制。二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上网、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三是制订学生游戏管理文件,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长监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