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151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452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从发展素质教育、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需的科学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成长夯实基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19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二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2017年底,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完成修订。目前,正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时加快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工作机制。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示范建设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学校和教师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是推动考试评价改革。201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提出通过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等举措,着力破解招生录取唯分数、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等问题。2021年,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现象,将创新精神培养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探索选拔培养机制。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领域建设了80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18年,教育部与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拟在大理、大医、大文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目前已遴选两批199个基地),推动有关高校持续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着力培养未来的杰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础。2013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共同启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英才计划”,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高校,参加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推动全国33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实施“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实施、成效显著,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考试评价体系持续完善,“拔尖计划2.0”“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深入实施,但由于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晚,目前在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上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您提出的加强人才教育培养、给予政策支持、探索育人方式转变、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等建议对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教育部将在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过程中予以采纳吸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研制《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学校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与训练。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优化教学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

  三是建立选拔招录机制。在基础教育阶段,组织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建立由国家统一实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课程教学、灵活学制和个别化教育方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估制度。统筹推进“拔尖计划2.0”“英才计划”以及“强基计划”,建立高水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拔尖学生稳定化多样化培养机制。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调动更多科学家、高校导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选树一批基础学科教学名师和示范性教研室,建立学科交叉、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教师队伍。支持中学基础学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建立高校导师与中学教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团队。

  五是布局未来技术学院。落实《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前瞻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持续发展、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知识融合,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