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791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19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边远艰苦及民族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边远艰苦及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1号)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等要求。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通信村村通工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工作中加快农村学校在内的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教育部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为学校接通宽带网络。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任务,并列入底线指标予以保障,逐步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四是启动“宽带卫星联校试点项目”,选取甘肃舟曲、四川雷波、云南彝良等3个西部边远民族县为试点,通过高通量双向宽带卫星探索解决边远地区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问题。目前,全国中小学(不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95%,拥有多媒体教室320万间,超过65%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二、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2012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组织开发人教社1—4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8门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二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2年底上线运行,通过征集、汇聚、共建、捐赠和活动生成等多种资源建设方式,形成覆盖1—12年级,共计772个学科版本教材的1900余万条基础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与地方平台的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7000万师生家长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有14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晒课1300万堂,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活动产生的资源全部免费向中小学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应用模式,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及其各种衍生模式,有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深入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教师厅函〔2014〕55号),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完成800学时优质网络课程和310件微课程建设任务,并陆续部署到公共服务平台供中小学教师免费选学。三是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加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帮扶,启动创新培训平台项目,遴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个创新培训平台,对口帮扶“三区三州”,打造一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示范校,重点帮扶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结合国家“宽带中国”建设,通过组织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开展宽带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二是深入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三是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名师远程课堂和网络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

  感谢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22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