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建议〔2020〕65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体育课纳入高考必考科目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教育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一、健全学校体育制度体系
2016年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了学校体育“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教会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2017年印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14〕5号)。围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评价、中小学体育督导评估等制定管理规范,推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体结合、发展校园足球、加强监测与评价、增强基础保障等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检查、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改革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教育部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改革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一是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启动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全面推行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指导高校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进体育考试内容和方式,科学确定考试范围,兼顾个体差异,增加考试项目可选择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引导中学加强体育教育。2018年底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8〕14号),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2019年清华大学等80余所高校把学生体质测试纳入高校自主招生测试。2020年起,在“强基计划”招生考试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增设体育项目测试,并将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下一步,教育部将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三是全面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三、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保障机制
2015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教体艺〔2015〕3号),要求学校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教务、后勤、学生管理、体育教学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教体艺〔2008〕2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每年每生不超过5元。要求各地统筹考虑学校经济负担能力、责任范围、赔偿范围、保费水平等因素,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责任限额,保障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2019年,教育部制定发布《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教政法〔2019〕11号),完善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依法治理“校闹”行为,推动形成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多元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切实为学校办学排忧解难。
四、积极引导家长、学校重视体育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明确家长、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职责。要求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要求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当前学校体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体育教师短缺、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现象多发等问题。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教育部将进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