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艺提案〔2021〕463号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提升的提案》收悉,经商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提出的青少年体质状况关乎国家未来,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体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体魄强健。
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设定青少年学生体质提升目标
2017年12月,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6家单位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体制机制,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提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提出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等目标,大力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2021年,教育部会同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等15个部门联合推进“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由2018年底的53.6%降到2019年底的50.2%,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2016—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优良率由26.5%上升至33%。
二、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一是推动各地开足开好体育课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二是深化评价体制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等评估指标体系挂钩工作,推进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推动学校体育竞赛与专业化青少年竞赛体系有机衔接、深度融合。2020年8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探索打造“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赛体系,构建县(区)、市、省、国家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教育部与体育总局协作,共同推动全国学生运动会改革,全国学生运动会与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将于2023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足球为先导,积极搭建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参赛学生达1500万人次,并逐步推广至篮球、排球、武术、冰雪等项目,积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展示体育竞技水平的舞台。
四是大力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进一步推广普及校园冰雪运动,将冰雪运动项目作为冬季体育课主要内容。积极构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高校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冰雪运动试点县(区) +冰雪运动改革试验区”协同推进的校园冰雪运动格局,努力打造“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的冰雪运动教育模式。2020年遴选完成20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预计2025年达到5000所,遴选100个校园冰雪运动试点县(区),设立20个改革试验区,鼓励高校增设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
五是深入推进体校改革。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加强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
三、加强体育场地和师资建设,提升学校体育条件保障水平
一是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各地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求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十三五”时期,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从50.2万增加到59.5万,增加了9.3万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为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了10万名体育教师。
二是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小学校足球场、全民健身设施等建设,为学校体育教学、健身锻炼提供场所,推进解决包括青少年“去哪儿”健身的问题。《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场地设施。支持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将开展青少年体育情况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活动。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校园安全。“十三五”期间,我国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92.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为96.8%,小学和中学体育场地达标率分别达到90.22%和93.54%,为全面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构建体育意外伤害学生综合保险机制。为健全校园伤害事故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校内外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教体艺〔2015〕3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教政法〔2019〕11号),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