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050号建议的答复

教体艺建议〔2023〕25号

  您提出的“关于实现全国各级学校AED设备全覆盖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学校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现答复如下:

  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学校作为人群密集的重点区域,做好校园急救设施设备的配置工作也十分重要。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学校急救教育工作,并开展了与建议相关的一些工作。

  一、关于加快AED设备进校园步伐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的重点区域,做好校园急救设施设备的配置工作十分重要。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2号),要求各地红十字会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等急救设备。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提出要加强学校急救教育。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加强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纳入教育“十四五”规划,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精神,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43号),率先在高中和高校开启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在配备校园急救设施的相关建设任务中要求试点校要参照相关标准,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AED。2023年3月,在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第二批试点工作将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在试点建设任务中,延续了首批试点工作中配备急救设施的要求,推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内配备急救设施设备。

  二、关于持续加大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力度

  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固定、搬运)等知识按不同教学阶段纳入健康教育内容。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2021年,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危机事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危险预判、紧急避险、求生逃生等自救和他救技能,培养应急救护能力。

  2021年8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要求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包含心肺复苏、应急救护等内容在内的急救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学校开展了先试先行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建设任务中指出,要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研制了《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试行)》《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同时编印了《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导手册》。在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继续部署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扩大试点学校范围,加强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继续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根据试点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细化课程资源,研制分学段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科学、统一、完整的急救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研究您提出的有关建议,指导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在校园内配备急救相关设施设备。同时,依托专家制定完整的包含课程内容、操作手册、视频教学资源、急救教育文化标识等在内的学校急救教育体系化内容,为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的普及提供内容资源。在学校率先实现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再辐射到家庭、社会,促进社会和家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3年7月1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