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政法建议〔2022〕4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园法制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司法部、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历来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司法部等相关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强系统谋划,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制定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民法典教育为重点,着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大中小学法治课程科学有序衔接。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统编统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法治教学模块;中职和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推进法学类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强化评价考核,将法治内容纳入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把学生遵纪守法表现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二、创新内容形式,着力增强校园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组织开展“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自2016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实践行动计划、主题演讲等形式,不断增强校园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021年,参与宪法网络学习的学生人次超过83亿,经过学习测评产生了1.5亿多名“宪法卫士”。自2014年开始,每年在国家宪法日举办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由教育部负责同志在主会场领读宪法部分条款,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师生通过网络连接同步视频参与诵读。2021年,有30万所学校的8000多万名师生参与了晨读活动。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法治教育。指导各地各校拓展法治教育空间,利用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广泛张贴、摆放青少年以案释法读本、挂图。推动各地各校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充分利用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通过观摩庭审、组织模拟法庭、博物馆讲解等活动,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宪法法治宣传教育。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将宪法法治教育内容融入升旗仪式、开学毕业典礼、主题党团日和班会等活动,努力让“每一天都是宪法日”。
(三)深入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充分发挥动漫、微电影、游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的教育作用。组织专家录制120节课时(5120分钟)培训课程,开发了覆盖500个知识点的121集微视频和多媒体课件等。开展法治文艺作品网上征集推广活动,创作宪法主题歌曲《宪法伴我们成长》并录制成MV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在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置“宪法法治”专栏,上线一批法治教育专题视频资源,供各地师生家长免费学习使用。充分利用中国普法“两微一端”和全国新媒体普法矩阵发布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普法内容。2022年1月,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举办青少年普法专项答题活动,答题网友超过2.87亿人次,有29.8万所大中小学参与答题。
三、开展教师培训,逐步提升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专业师资。持续开展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组织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举办“国培计划”法治专项培训,着力增强法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和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等,将法治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体系,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强对法治知识的考察,引导提升教师队伍的法治知识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注重营造教育系统良好法治环境
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青团中央等七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教政法〔2016〕16号),统筹社会资源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法治实践教育。会同司法部建设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成集学习、实践、互动为一体的5000平米智慧场馆,为学生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法治实践教育体验空间。研究起草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营造法治宣传教育良好环境,推动地方和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五、推进深化协同,构建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普法机制
加强沟通协作,推进统筹整合社会普法资源,不断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发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52号),进一步优化法治副校长来源结构,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会同司法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相关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等。重视推进家庭普法,会同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妇字〔2019〕27号),明确将培养儿童法治观念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范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政府的主导责任和社会的协同责任。配合部分行业部门,利用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契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逐步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2年6月23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