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各地各高校采取措施确保“两会”期间校园安全稳定

  3月4日,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维护校园稳定的紧急通知》下发后,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周密部署,积极落实,努力维护“两会”期间校园安全稳定。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教育部党组通知下发后,各地、各高校及时传达通知精神,部署“两会”期间安全稳定工作。2月2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教育系统维护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确保“两会”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各高校把维护政治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3月1日,上海市教育党委、市教委分别召开全市高校、区县教育局分管安全稳定的书记及办公室主任紧急会议,提出3月1日至3月22日,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行24小值班。3月2日,湖北省召开全省高校稳定工作会议,传达教育部高校稳定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部署“两会”期间高校维护稳定工作。宁夏自治区教育厅日前发出关于做好“两会”期间教育系统信访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从讲政治、讲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切实做好“两会”期间的信访工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江南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分别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组会议、党委常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校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校治安领导小组会议、校园安全工作会议等,传达教育部通知精神,部署有关维护校园稳定工作。

  二、制定预案,明确责任。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及时修订完善了稳定工作预案。山东大学分别制定了《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地震和房屋倒塌处置预案》、《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离校出走、自杀处置预案》、《校园网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6个预案,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南京大学、东华大学《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预案》也涵盖了社会安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等诸多方面。在制订预案的同时,各地各高校还严格实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北京市明确“两会”期间,主管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原则上不得离京,因迟报、漏报、瞒报信息而造成反应不力或事态扩大,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湖北省教育厅严格实行厅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各部门负责人与学校签定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对造成安全事故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单位,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和业绩考核一票否决制。西南交通大学把信访工作明确纳入校领导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校领导处理信访问题制度、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和校领导下访制度。针对校内教职工新近购置私人汽车较多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并与近500名私人汽车所有者签订了《“两会”期间交通安全责任书》。华中师范大学落实校风校纪检查、周日晚点名、学生宿舍查铺、文明寝室评比、学生宿舍安全检查、校园“十不”行为规范等制度,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三、落实措施,加强管理。连日来,各地各高校普遍开展了以“防火、防盗、防爆、防毒、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认真做好防范“法轮功”组织在“两会”期间进行捣乱破坏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信访工作,抓好后勤管理与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值班备勤制度。北京市在全市高校集中开展对学生“进班级、进宿舍、进头脑”和对教职员工“进院系、进班组、进家庭”的安全教育活动。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3月份开展“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武汉理工大学注重研究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在编印的2500份《就业工作指南》中明确研究生安全注意事项。学校规定,对违章用电造成学校和他人财产损失者,将根据《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处分,并取消在读期间的一切评先资格。复旦大学给每个学生寝室发放一份有关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的告知书,安装了一批密码保管箱和防盗门,同时加大了对入室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学校已拨出300万元专款,在校内主要部位加装监控设施。华东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校卫队、夜巡队的作用,强化治安管理,做到“勤查、勤看、勤问”。武汉大学积极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一”工程(建设好一支队伍、营造好一种氛围、开设好一组讲座、利用好一块阵地、主办好一页网页、指导好一个组织)。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加强在公众聚集场所举办各类活动的安全管理,杜绝不经审批擅自举办活动的现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