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南京大学多种措施增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总第1087期)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四日

  南京大学党委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成长规律,梯度推进入党教育培训,夯实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基础。为把好大学生入党的思想关,学校党委坚持循序渐进,做好教育引导和培训工作。在新生入校时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发现,积极联系老党务工作者、党员老教师、党员杰出校友为广大新生现身说法,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提高广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逐级负责、分层次实施,做好入党培训工作的“三部曲”。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由青年共产主义学校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围绕“如何端正入党动机”这一问题,由学校党校进行发展对象培训;围绕“如何成为合格党员”这一问题,由各院系党委进行预备党员培训。为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党委负责同志挂帅,以全校30多位中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为主体,整合全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成立大学生入党教育讲师团。通过三级培训,逐步将大学生对党的基本认识和朴素感情提升到对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认同,将大学生的入党愿望转化为自己求学、进步、成才的实际行动。

  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党委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着力在创新党员教育形式上下功夫,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举办20多期“部长论坛”,多位部长级领导干部走进校园做形势政策报告;举办“先进性在基层”系列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党员学习杰出校友全国“模范理论工作者”严高鸿、“当代大学生励志报国楷模”刘茹的先进事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组织开展“与信仰对话”活动,大学生党员与老院士、老专家党员共同交流对信仰的理解;组织开展“在寻访党史中成长”活动,大学生党员针对青年人的阅读习惯编写《脊梁》、《建党大业》等党史书籍,自身在编辑过程中感悟成长;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典藏展览馆”, 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原版手稿及国际学术影像资料,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和理论魅力;建立“中共党史资料陈列室”,从普通党员的视野反映党的发展历史,为党员学习党史提供了生动素材。通过各种党建文化活动的耳濡目染,大学生党员的灵魂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紧扣“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强化党员社会服务,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成长。学校党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自身的理想结合起来。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计算学分,每年组织约200个校级团队、约5000名师生直接参与,内容上涵盖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新农村建设,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社区建设、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学校还倡导和支持青年志愿者行动,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了以西部农村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社区市民为服务对象的“居委会主任助理计划”、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计划”、 以农民工子弟为服务对象的“城市边缘梦想计划”、以智障人士为服务对象的“爱心家园计划”等活动。现在,“在实践中成长”,已经成为大学生党员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内涵的重要途径。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