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深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00年的工作,对于完成“九五”计划和《纲要》提出的本世纪奋斗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国家在下世纪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0年的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并逐一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用中央的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坚持依法治教,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世纪。
一、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根据德育的总体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形成贯穿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德育目标层次递进的完整体系。要按照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促进学科教育同德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年鉴组织实施以教材和课程改革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抓紧思想品德、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改革,积极进行试点,取得显著进展。制定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基本要求,启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给地方、学校、教师及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解决现行教材偏深、偏窄、偏难的问题,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把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年内的一项主要工作,以治理学生用书为突破口,将减负工作抓紧落实,取得明显实效。抓好农村初中推行“绿色证书”教育试点。制定并实施素质教育评估检查制度。
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把发展职业教育的着力点转向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办出效益上来。认真落实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继续推进城市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要增强质量意识,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最新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要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在加强学校美育、体育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加强音、体、美师资的培养及培训,并确保相应的课时和条件;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开好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二、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完成本世纪的“两基”任务
2000年是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两基”工作进入攻坚的一年。既要充分认识到工作难度,又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内地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搞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督导检查。要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初中辍学率明显回升、中小学危房增多、初中入学人口进入高峰、拖欠教师工资以及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两基”工作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尚未实现“两基”的地区,要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工作原则,坚决反对弄虚作假,防止和纠正不顾基础和条件、忽视质量、突击达标的现象;“两基”达标的地方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与提高上,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要建立和健全“两基”达标地区巩固提高的年检制度,大中城市要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教育走向现代化。
三、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适当分离初高中办学、办好薄弱学校、发展民办教育等多种形式,扩大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提高普及教育的整体水平。继续办好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骨干职业学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作为新的增长点。促进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
继续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200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预计安排30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拟安排180万人。要使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总量、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比例与去年相比有一定增长。坚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合理的结构。积极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工作,加速相应的专业调整和教材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引导和满足高中毕业生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继续推进高考及相关制度改革,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继续推进高考内容的改革;精心指导好有关省市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扩大试点省份;创造条件,推进录取手段的改革,使全国参加网上录取省市数、高校数和考生数均超过50%;支持有关省市进行两次考试的试点;使高考改革向更有利于?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是否进行高中会考,由省级人民政府自主确定。
加大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配合有关省市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从2000年起,取消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派遣证”。
改革现有的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制度,为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创造条件;改革现有文凭管理制度,着手建立文凭电子注册制度,将文凭印制发放权交给学校。
五、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抓住机遇,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当前重点是加快学生生活后勤改革和学生公寓建设,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通过改造、新建、购置、租赁、清理等途径,加快建设进程,并按社会化的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要把学校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规范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力争年内在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高等学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高校必需的教学基础设施、必要的体育设施、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后勤体制不适应、设施落后的状况,使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六、继续重点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大学和学科,使之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
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长江学者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国家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开展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以及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扩大博士后人员进站数量等工作,培养、吸引和留住一批优秀人才。加强出国留学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国留学,鼓励回国服务,下功夫造就一批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
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与有关部委、省级政府共同努力,将重点共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成效。完成“211工程”首期建设任务并进行评估验收,制定二期工程计划,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支持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并向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学科倾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更好地适应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需要,并有利于形成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继续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建设一批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集中优势力量,在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加快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启动并建设15个大学科技园区,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的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工作,鼓励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00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决定性的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加大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今后除教育部和少数特殊行业部门外,其余中央部门不再管理院校。年内基本完成现中央部委所属2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和100多所成人高等学校及中专、技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与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落实经国务院授权把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加强地方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统筹当地教育资源、规划教育发展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等方面更大的权限,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研究新形势下民办教育的发展机制和有关政策界限,推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形式的探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大量吸纳民间资金发展教育,及时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完善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八、加快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要充分估计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进一步增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紧迫感。年内完成教育科研网主干线路提速工程,将主干网速率提高到155M或更高,并与所有省会城市连通,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应用的需求;提高教育科研网高速接入能力,与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结合,构筑我国远程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完成教育电视台频段改造工程,提高电视节目播出能力,扩大远程教学规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空中网络培训工作,支持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试点。采取竞争、开放、合作的机制,培育教育软件产业。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和改进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建设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传播技术结合,重视对教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逐步构建开放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并注意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关系,全面启动国家、省、地市三级教育培训并完成2000年的培训目标。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提高新师资培养质量。
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非师范高校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引导非师范高校的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加快师范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步伐。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提高用人效益,对不适于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要进行转岗、分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做好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在地区、学校之间的流动,加强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工作,切实落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支援基层和农村教育的工作。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县级人民政府对中小学教师、校长的管理权限。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十、制定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确定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目标
总结“九五”计划执行情况,深入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把握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借鉴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益经验,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调整教育宏观结构,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保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加快西部教育发展的速度,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不断扩大教育的改革和开放,迎接未来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十一、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继续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工作,推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在巩固和发展原有投资渠道的基础上,要积极研究开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渠道,确保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有较大增加,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依法加强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并确保完全用于教育。要做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工作,并为继续实施这项工程做好准备。同时发挥其他中央专款的作用,为“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创造条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针对教育加快发展中教育收费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非义务教育收费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承受能力,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可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由当地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制止教育领域的各种乱收费和新的“双轨制”,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继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的同时,要公布学校所设的各种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相应的助学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十二、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筹备召开第九次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充实和改进高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抓好“两课”教材、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继续落实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民主法制和政策形势的教育。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要高度重视学校稳定工作,掌握工作主动权,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继续保持学校稳定。
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要根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着力做好体制调整后有关学校领导班子的组建工作。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把培养选拔年轻的校级领导干部列入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并搞好高校“三讲”教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弘扬教育改革与发展主旋律,引导社会和舆论对教育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十三、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做好规划,提出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和应用的水平
继续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抓好在国家公务员中推广普通话,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搞好第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进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扩大语言文字规范的社会参与面,加强社会用字用语的规范管理和标准实施工作。
做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规范标准的制订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国家级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国际标准急需项目的?研究制订,以及信息技术立项的组织管理。
制订语言文字工作“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
十四、加强机关工作,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巩固“三讲”教育成果,继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力戒形式主义,减少会议和文件,服务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和直属单位司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机关后勤改革。抓好机关网络信息化建设及网络安全管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