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教育部继续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2009)”

2010-01-06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3期

  为进一步帮助和支持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根据《2009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安排,在成功实施2008年“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继续组织实施了“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简称“援助灾区师训计划”)。此次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2009年8月至11月,教育部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四川教育学院和重庆教育学院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了“援助灾区师训计划”。为使更多的灾区教师能够直接受益于高水平的国家级培训,“援助灾区师训计划”培训范围扩大到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培训对象以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从未参加过国家级灾区教师培训的一线学科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在总结2008年培训经验和对灾区教师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注重心理康复教育的同时,强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拓展其学科知识。培训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5个学科分批次举办13个培训班,共为三省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培训中小学一线学科骨干教师1200人。

  ――紧密结合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培训除了进一步调整灾区教师身心状态外,重点是帮助灾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科知识。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各校严格按照“援助灾区师训计划”的要求和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心理健康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模块。陕西师范大学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即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采取“模块+专题+行为”的课程结构,模块体现主题和方向,专题体现需求和特色,行为跟进则体现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使“问题解决”这个中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重庆教育学院采用了“三小模式”课程设计方式,即小切口、小专题、小点子,设计了“8224”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8个专题报告、2次课堂观摩示范和“同课异构”活动、2次主题班会、4次体验性参观考察。这些培训课程的科学设计、培训模块的合理搭配,既有效帮助灾区教师掌握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康复知识和疏导技巧,又进一步促进了灾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一名学员在学习体会里写道:“在这里,心理专家领着我们调适心情,调节心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教学专家领着我们更新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方法。专家们诚恳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独到精辟的教学点评、饱满充沛的教学激情、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叹为观止,让我们再一次享受到了做学生的幸福与快乐。”

  为使参训学员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培训活动中,培训大胆创新培训形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首先,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鲜活案例,使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充分利用活动实践保证辅导技巧的传递,使学员在培训中既可学到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又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专家们为学员布置研修任务,学员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

  ――培训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个性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在培训过程中,各校坚持“以学员为本”,认真听取学员要求,创造最佳学习、生活环境,为培训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四川教育学院“从小处着手、从学员的需要出发”,让教师们一开始就有“温馨、温暖、家的感觉”。每班配备2名具有辅导员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踪、服务培训过程。乐山师范学院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分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宣传、心理抚慰、文体活动,每天培训结束后召集会议,针对当天情况和第二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随时为学员提供相关服务。重庆教育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即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培训成效问卷调查的“三线监控”;培训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班委干部的“三级监控”;学员评教、教师评学、单位评价的“三评监控”。同时配套实行“每日一查”、“每日一巡”、“每日一问”、“每日一评’、“每日一会”的“五个一”管理制度。“三三三”监控体系和“五个一”的培训管理制度,保障了培训的有序组织和科学运作。

  各校在课余时间还分别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文体娱乐、又化考察活动等,如参观邓小平故居、罗瑞卿故居,举办茶叙沙龙、电影晚会、趣味体育活动和文艺联欢晚会。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参训教师的交流互动,让教师们在欢声笑语、文体活动中进一步放松身心。各校还组织编印了《培训学员手册》,对课程安排、学员管理、安全卫生、甲型H1N1流感预防和突发事件应急等做了详细说明和提示,并分别为参训教师赠送雨伞、水杯、U盘等生活学习用品。这些服务管理措施不仅很好地规范了培训的实施过程,而且让参训教师备感温暖舒心,有效释放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对培训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全体参训教师的广泛好评和肯定。首先,使灾区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学科知识得以拓展,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实施课改的信心和能力。其次,培训为灾区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积淀了一批优质资源。第三,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了辐射效应参训教师作为“种子”,回去后发挥示范、传递作用,引领、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推进实施课改和开展学校心理实践活动中,促进灾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灾后教育重建。

  通过调查问卷汇总显示,学员对“援助灾区师训计划”总体满意度达到98.78%。学员们纷纷通过体会、感言、诗歌等形式表达了自己参训的喜悦与感激之情:“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被关心着,感动着;每天都快乐着,前进着……十天培训一眨眼就过去,却永远铭刻在我们记忆深处,这是我们生命中最令人难忘、收获最大的一次培训。曾经,我觉得自己和国家、与中央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而如今,我却突然觉得自己就生活在中央的大家庭四合院里……”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