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第三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在全社会掀起诵读热潮

2010-01-27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16期

  2009年4月―12月,教育部联合中央文明办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全国约840余万人次以不同形式参与大赛。该活动作为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手段和活动平台,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创新模式,完善赛制,搭建宽口径群众参与平台。本届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分为公务员组、教师组、大学生组、留学生组、港澳台侨组、军人组、综合组的七个参赛群体组别,采取分赛区初赛、省级复赛、全国网络预赛、全国总决赛的四级赛制。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各界群众400余万人参加了省级以下选拔赛,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等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河南省不仅组织了260场各级诵读大赛,还专门印发辅导材料,引导40余万名参赛者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江苏省62万人参与,为避免大规模人员流动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危险,在县市初赛的基础上举行省级视频决赛,省语委统一组织专家对报送光盘进行评选。浙江、安徽、山东等地还组织了大规模的中小学生集体诵读赛事,引导青少年热爱经典,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本届大赛采用带有网络自由留言功能的投票系统进行全国网络预赛,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期30天的网络预赛期间,各地报送的267个优秀选手诵读视频在“中国文明网”上进行了集中展播,全国约440万人次参与投票,众多网友还在网上留下了自己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以诵读大赛为平台,探索语言文化教育教学长效发展机制。教育部将此项活动列入全国教育系统“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地教育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以各级各类学校为活动基地,以大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为核心人群,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中华诵”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山东英才学院、贵州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不但组织了高水平诵读演出,向当地群众普及传统文化,还成为地方大赛的积极承办者和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语委不仅进行专项师资培训,还免费向苏北、苏中8市近2400所寄宿制学校赠送了《中华诵》视频光盘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并在这些学校试点,将经典诵读与寄宿制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安徽、黑龙江、天津、重庆等地纷纷开展经典诵读基地、实验校、实验区试点建设,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云南丽江彝族自治县小学试点经典诵读,有效提高了母语非汉语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和语言修养。各级各类学校也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因地制宜,总结经验,确保经典诵读教育的长效发展。

  ――与科学精神相联,与革命传统相续,颁奖晚会彰显传承力量。12月22日举行了“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春节篇)暨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颁奖晚会”。晚会以“传承的力量”为主线,由“我们的节日”“最暖的春节”“春天的希望”三个篇章组成,著名诵读表演艺术家与参赛选手们同台献艺,充分运用独诵、群诵、轮诵、情景表演诵及聋儿手语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从温习中国的节日传统和过年的民族记忆开始,体悟中国古今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整台晚会极富传统文化韵味而又催人奋进,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从地方初赛到全国总决赛一直担任评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动情地说:“举办‘中华诵’活动是功德无量的,是传承历史、化育今人的大手笔,是文以载道的千秋功业,惠及后代,人民需要它”。广大参赛选手们也纷纷表示“参与‘中华诵’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和收获,深切体会到经典诵读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催人奋进。中华经典对于青年的教益,不只是个人情操和修养,更让我们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积极报道了此次“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 辽宁、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甘肃等地媒体纷纷对大赛进行了追踪报道和专题访谈。“中华诵”官方网站――中国文明网则对总决赛进行了全程记录,有每日活动报道、大赛花絮、选手侧记等等,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