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7期
200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的讲话精神通过媒体宣传、参会代表传达,迅速在各地高校引起热烈反响。
高校教师听了刘延东同志讲话后深受鼓舞,认为讲话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殷切期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咨政育人、再建功勋。高校教师普遍反映,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时代责任、历史使命进行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概括与论述,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令人兴奋催人奋进。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用“两感两充满”来表达与会心情:第一就是使命感,国家发展形势如此之好,我们人文学者如何不负时代,创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业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二就是责任感,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两个充满”:一个是充满自豪。自新时期以来,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作为高校人文学者,我觉得这是值得自豪的事;一个是充满期待。我们国家愈来愈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时代的进步,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实施,这必将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十分值得期待。一等奖获得者、年届百岁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何兹全虽未能亲临现场,但他获知会议讯息后,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科学研究做更多的贡献。
高校教师对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精神成果的历史使命的论述高度认同,表示要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为推进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思想理论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认为,建立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实际为根基,以世界眼光为境界,以原创精神为动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认为,中国当代法学研究工作应充分总结和考虑中国的法制传统和当今国情,突出强调研究成果的中国特色,增强法学研究的中国元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法学研究成果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的适应性和科学性,才能促进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裴娣娜认为,中国教育学发展正处在一个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转折点,应立足于变革性实践,关注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广泛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拓展学术视野,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加强与社会联系,通过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来寻找科研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具有真实意义的科研课题并且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校教师对哲学社会科学应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党和各级政府提供思路和良策感触深刻,表示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提出真知灼见。西南大学教授温涛说,在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背景下,作为一名农业经济学者,必须立足于城乡统筹视角,深入调查研究,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新对策。武汉大学教授李建中认为,对于高校学者而言,一个最大的“现实”就是学生,必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学术书写、学术讲授、学术精神、学术人格去影响在校学生,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带头人陈志强教授表示,将积极筹建“天津文化研究院”,主动参与滨海新区建设和天津文化建设,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高校教师认为讲话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出了新要求,表示要发挥高校人文基础学科的优势,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加彰显东方的智慧、时代的光芒。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晚清以来百年的边缘化困境之后,正借助于国家经济地位的冉冉上升,又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重新启动了由“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进程。这种民族文化转型发展的时势,要求学者更应具有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有价值的内涵,深蕴着极丰富的智慧,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价值。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自觉性,用自己的探索精神去传播人类有价值的思想,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表示,将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利用多语种、多学科的优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讲话关于牢记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要求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具有良好的治学态度是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出重大成果的重要因素。学者如果真想为后人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为学术踵事增华,还是要老老实实坐冷板凳,才能厚积薄发,有所创新,产生出学术精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世明说,能否拿出在世界上可以有一席之地的精品力作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容回避的历史使命。学术的目的不在于写出多少本书,而在于使自己的学术成果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世之作。应以毕生精力比较好地解决一两个问题,在学术发展的脉络中建立起一个不容绕过的形胜据点。
高校教师对讲话中提出“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倍感振奋,认为这将成为未来10―2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目标。浙江大学教授范柏乃认为,学术创新包括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在当今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特别重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自觉地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教授苏竣认为,要大力推进以问题导向、政策和产业驱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特征的新的研究模式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南开大学教授李维安认为,必须创造适宜新体系孕育发展的环境、制度及政策条件:一要真正解放思想,给予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宽松的发展空间。二要真正建立有关现代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的制度,为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平台。三要加大对社会科学经费投入等支持力度,真正把中央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期望,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落实“四个同等重要”,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投入,尽早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一级教授岗位,以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跨越。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