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8期
2010年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闵行区合作共建的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包括“自主创新核心区”、“企业合作创新区”、“中试孵化区”和“商务区”等四大区域。设有“产业战略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投融资基金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并将在3到5年内,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汇集10家以上的国家级工程创新基地;集聚500名技术骨干与高管人员、2000名专职研究人员、2000名研究生,以及大批技术服务人才等;形成若干重大项目,孵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可能成为未来支柱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设计一个能够实现自我循环的产业技术“撒手锏”培养和形成体系,尤其是形成支撑未来产业的关键技术或公共平台。在人才集聚、利益分配、技术转移、开放合作、循环发展等机制上,突破以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壁垒。强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社会资本的作用,弥补相关方面的限制和制约。提供一个能够承担“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的先试先行的样本。该院将通过整体规划和集中建设,把面向未来的科技成果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构建于基地整体的清洁能源交通系统、LED 照明系统、4G无线实验系统等,构建于部分建筑群的智能电网实验系统、节能环保系统、清洁水系统等,构建于单体建筑的太阳能楼、风电楼、国防中试、GMP中试等。通过从“个体化”向“组织化”的过渡,实现“价值最大化”收益。通过具体产业技术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各类与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要素提供聚集场所。实现各类人才的聚集,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的金融要素的聚集,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瞻性产业技术的聚集。同时,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政策的集约共给,来实现整体的集约化。
该研究院作为“创新特区”,其运行将依托五大机制:一是开放合作机制。利用技术研发公用平台,加强与紫竹园区的企业研发机构的互动合作,积极联合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研发联盟。例如通过上海交大,联合国内相关高校,与中国移动组成研发联盟,经研究后向国际电联提出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TD-LTE标准提案。二是市场牵引机制。从市场潜在需求和产业跨越发展角度科学遴选项目,并在研发过程中滚动进行市场评估,探索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确保技术产出拥有良好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前景。三是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建立专利保护机制。同时,鼓励技术与人才一起转移到衍生公司。四是期权激励机制。凝聚一支1000人左右的专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队伍,在给予相应稳定待遇的同时,实行有效的“期权激励”,最大限度激发研发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区校联动机制。在研发资金筹集、研究力量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研究院最有力的支持,鼓励研究院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