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贵州大学以载体建设为抓手提升青年“双高”人才队伍实力

2010-02-08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27期

  近年来,贵州大学不断强化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青年“双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培养、锻炼、提高的新机制,通过校内培训培养与校外服务地方相结合的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他们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的能力,青年“双高”人才学习培训班,青年博士、专家“科技兴村行动”,“校(院)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活动成效显著。

  ――校内培训培养,增强青年“双高”人才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学校将培训培养做为重要载体,注重集中培训与日常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青年“双高”人才的思想认识水平。如学校举办第一期青年“双高”人才学习培训班,为 60 名来自学校各单位、学院的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集中“充电”。培训围绕增强参训人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国家发展、学校发展进程中自己的历史担当,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实践,分别安排了主题为“贵大的现在与未来”、“科学发展观与青年成长”、“学科发展与学术团队”的专题讲座。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察了贵阳市花溪区企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点,引导他们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思考学校的现在和未来。培训活动有效激发了参训青年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大家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校外实事实践,不断增强青年“双高”人才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开展青年博士、专家“科技兴村行动”。活动于2008年启动,由贵州省委组织部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旨在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学科和技术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100名青年博士、专家奔赴全省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兴村行动”采取定人、定点和定任务,以村为单位,开展为期2至3年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并长期对其进行科技和产业发展帮扶,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开发、推广和示范应用,并在服务的村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其他农业科技示范,有效促进了农民的致富增收。如关岭县板贵乡的花椒远近驰名,但由于管理粗放,花椒产量逐年下降,长期的花椒纯林经营也影响到花椒林地的土壤养分循环,制约着花椒的可持续经营。博士韦小丽来板贵乡后,积极指导村民进行良种选择,壮苗培育,规范栽培管理,合理采收加工。同时,还提出了陡坡退耕还林,自然恢复植被;平缓田间地头发展以顶花椒为主体经济植物,与枇杷、火龙果、小油桐等经济植物复合经营,家庭发展养殖业的多种经营模式,现已初见成效,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科学致富的观念在村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二是实施“校(院)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学校2009年4月启动该计划,派出32名教授、博士,重点围绕贵阳市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中药现代化四大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派出人员入驻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一线,开展为期一年的工作。特派员们在摸清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领域需要攻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如陈伦军教授和罗艳蕾老师入驻力源液压后,参与企业“小型挖掘机液压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获省重大专项资金450万元支持;入驻贵阳酒厂的吴天祥教授发挥跨行业信息交叉互补优势,引进有意跨行业发展的药业生产企业同济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制酒行业,为贵阳酒厂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是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学校2009年4月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活动围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人才核心团队的培养等工作。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时间暂定为三年,每年一批,将分批组织百名学校的博士、教授以挂职、兼职、顾问等形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到企业担任技术、管理岗位助理级职务。首批40名来自该校的教授、博士,分别进入水钢、贵州瓮福集团、贵州电网技术中心等24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他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技术、人才优势,将一批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植入了企业,合作攻关,解难题、出新品,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取得了积极成效。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