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南京医科大学积极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2010-04-08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55期

  南京医科大学自2006年被评为医学类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通过不断开展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自主学习虚拟实验系统研制、综合性实验完善和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平台建设等多项实验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年多来,学校通过新建和改造,形成了24个电化教学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学生实验室,配备了显微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视频实物展示仪、计算机等各类设备1752台,建成3个现代化虚拟仿真实验室(机能虚拟实验室、形态数码仿真形态实验室、解剖在线学习系统),安装助学、助教和考试三个功能模块,形成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及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切片观察、标本展示的计算机系统。新建了2间国内最先进的第四代网络显微数码互动学生实验室。通过完善和提升实验室功能,实现了多种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改善了形态实验学的组织、病理切片教学条件,突破了纯验证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校把创建一流团队作为实现一流教学的着力点,通过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营造一流的服务体系,凝聚了一批热衷于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老中青密切配合、学历层次较高、人员相对稳定、充满朝气的实践教学队伍,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2009年,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育体系,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建设。一是抓住建设医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契机,整合中心资源,以器官、系统或疾病为主线,编写了系列配套教材,开设了从人体结构→人体机能→临床病理依次递进、相互依托、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医学机能学”、“人体结构学”、“医学形态学”3门整合实验课程。二是重新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高水平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提升了医学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三是将原基础医学分散独立的教学实验室重新组建,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独立建制、独立人事编制、独立划拨经费,确保创新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实验平台的开放运行。四是强化技术支撑,配备3名专职、6名兼职指导教师, 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2005年“医学机能实验学”、2007年“人体结构学”、2008年“医学形态实验学”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以教学创新为龙头,自主研制了“虚拟解剖实验室”、“虚拟机能实验室”、“数字仿真形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系统”等优质实验系统。建立包括精品课程、虚拟实验以及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光盘等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E-Learning”时代的自主学习平台。建立了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开放平台”,开设基础医学开放性实验选修课,自由选题,配备专兼职指导教师,以课题为载体,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新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创造性学习氛围逐步形成,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能力。中心2007年实行教学开放以来,已有1000余名学生进入实验开放平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每年约有50个本科生创新团队在平台上进行探索性实验,平均受益学生300人/年。该项教学改革2009年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