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石河子大学构建特色学生就业模式积极为边疆培养适应性人才

2010-06-02收藏

教育部简报〔2010〕第105期

  石河子大学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贯穿于就业工作全过程,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就业模式。自2002年以来,全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保持在90%以上,78.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疆就业,内地生源留疆率达到50%以上,到基层单位就业人数超过50%,有效服务于屯垦戍边事业。学校先后获得“200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

  ——构建服务边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目前设有本科专业72个,涉及农、医、工、经、管、文、理、法、教、史等十大学科门类,较好地满足了边疆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建立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疆内160多个农牧团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很多毕业生在实习中就达成了就业协议。另外,学校还将兵团精神全过程(入学教育、学中、毕业教育)育人、全方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育人、多层面(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育人,使学生普遍养成了朴实的品质、奉献的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新疆团结稳定,主动献身边疆、建功立业。

  ——形成服务边疆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系三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与管理队伍。二是注重政策激励,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定》、《石河子大学对到基层就业本科毕业生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构建学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与双向交流平台,每年举办春季和秋季两次大型校园招聘会,使毕业生有机会与用人单位充分交流。四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实施“民汉同住”工程(同堂上课、同舍生活、同场运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超过85%。五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弱势群体就业援助(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求职期间交通费100-300元),要求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和每一位毕业生单独谈话一次,每周到毕业生宿舍做就业“参谋”,确保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建立内地生源毕业生自愿留疆的“教育移民”新机制。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内地生源学生占近50%。为鼓励内地生源毕业生自愿留疆,学校建立了校、院、系三级领导机制、学科专业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育人机制、促进内地生源毕业生留疆就业的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典型激励、政策激励、物质激励)。学校通过开展红色军垦教育、组织面向农牧团场的支援秋收拾棉花劳动、科技之冬、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农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学生对兵团的感情,鼓励内地学生服务边疆,建功立业边疆。2002—2009年,内地生源毕业生每年留疆率平均达50%以上,已为自治区和兵团输送了6439名内地生源本科毕业生。

  ——唱响毕业生到边疆基层就业的主旋律。学校积极宣传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为屯垦戍边服务,在基层建功立业。学校还设立“基层奖学金”,对自愿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及以下单位就业的统招应届本科毕业生,给予2000元的奖励,并积极协助基层用人单位制定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另外,学校通过举办报告会、讲座和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参观等活动,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各学院经常邀请在基层工作的校友回校为毕业生现身说法,鼓励他们投身边疆基层建设。近八年来,全校到基层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0%以上,达12000多人。

(责任编辑 傅佩佩)

(责任编辑: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