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0〕第145期
2002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西海固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新的思路和举措发展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的办法,跳出贫困地区办贫困地区的教育,通过创办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努力推动贫困地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为西海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发挥中心城市人才优势,举办优质扶贫教育。自治区充分利用银川市的中心城市区位和人才优势,在银川市创办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中学,面向西海固地区及移民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两校的创办,相当于给西海固地区每个县办了一所优质普通高中,基本缓解了西海固地区各普通高中就学压力,使更多地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从根本上满足了该地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渴求。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学校。两校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置。自治区投资近9亿元用于两所学校的建设,这在宁夏教育发展史上是从没有过的,对于经济欠发达、每年地方收入不过几十个亿的宁夏,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西海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充分表明了自治区党委、政府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把民族教育发展作为促进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着力点的坚强决心。
――坚持公益性,确保教育公平。两校集扶贫教育、民族教育、优质教育于一体,突出公益性,所有学生均免收学费和住宿费,政府为每位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生活补助费和部分生活设施。学校还设立了特困生救助金、奖学金。另外,两校面向全国25个省份招聘优秀教师480余人,向全国31所师范院校招收优秀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以优秀师资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育人为本、特色办学。两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坚持“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微笑,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创一流”为办学宗旨,把“特别有理想、特别有人格、特别讲文明、特别守纪律、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作为育人标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的同时,两校还结合学校少数民族比例高等特点,将穆林扇、回族花儿、口弦等引进课堂,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两校利用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学生大多来自西海固地区农村,没有接触过城市生活的实际情况,两校以开学教育为起点,以日常教育为主渠道,以行为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狠抓养成教育,一点一点地教会他们掌握现代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融入城市生活当中。两校利用节庆和每周的国旗下演讲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学校给每个班级、餐厅等场所安装了液晶电视,按时组织收看新闻联播,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学生自愿签订诚信承诺书,建立起了以“无教师监考”为核心的诚信教育体系。通过“孝敬父母月”等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校从建校伊始,就提出了“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打造一流的教育质量”的奋斗目标。几年来,两校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下大气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坚持让课改聚焦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高校输送高素质的大学生。按两校办学规模16000人计算,每年毕业生5000多人,普通高考第二批本科高校平均上线率70%,每年考入第二批录取本科高校以上的学生达到3500多人,也就是说,西海固地区每年约有3500个家庭在未来有希望摆脱贫困。其余的学生通过到职业院校学习就业和创业技能,也能带领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